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潮的兴起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国民教育的不二选择。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精神,为高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黄金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都尚在形成之中,所以,牢牢抓住这一“养苗育穗期”对其实施常态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乃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高校特色育人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丰富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执教能力
让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力量,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他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而且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其个人素养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的整体育人水平。因此,提高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及执教能力成为重中之重。传统文化是中华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传承着经久不息的文化基因,内容浩繁,源远流长,而也正因如此,对执教者的人文素养及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平时应重视素材的积累,养成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关注传统文化典籍及各地风俗,依托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地方志、电子书、影视等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研究,最后梳理出传统文化脉络,然后把这些体悟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理、出之有据,让学生徜徉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之中,全身心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学校方面,有必要组织专题培训活动,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经验分享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为构建高校特色育人体系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支持。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创设优良校园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沁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全过程熏陶感染并得到启迪升华。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文化热”的兴起而被教育界广泛提及,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人文教育中发挥着独特功能。由此,高校也应发挥出环境的育人作用,积极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于优良校园文化中受到全面而深刻的沁润。例如,通过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规划,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校园建筑、园林设计和雕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并建立校园文化展览馆、陈列馆等文化设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艺术、科技成就等,使学生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步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设立传统文化学院或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和传承工作,积极组织开设传统文化精品课、系列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展开;同时运用装饰元素,如书籍展示、标语宣传等,将传统文化元素散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在走廊上设置传统文化展板,贴上“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等名言标语,让学生时刻处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之中,厚植人文修养,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优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是推进高校特色育人体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可以带领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等。高校可以从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核心课程着手,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文学》《历史文化》《书法艺术》《传统音乐与舞蹈》等,作为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这类课程须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和精华内涵,以助推学生疏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设计拓展性课程,如在医学专业中融入中医文化,在设计专业中渗透古代科技或民间艺术,或提炼本专业课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合理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等,在促进跨学科交融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养。课程设置期间,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深化,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教学体系,如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掌握,夯实文化基础。考虑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期性、综合性及系统性,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结合具体案例(如著名文人、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多方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巧借多媒体、网络资源、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提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穿插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多元主题活动,促进文化弘扬与传承
主题活动是构建高校特色育人体系的惯用策略,以其独有的灵活性、见效快的特征深受青睐。通常而言,在切身体验中所受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比“说教式”教育更具体验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会、端午龙舟赛、中秋诗会等,呈现传统文化风采;或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演变和丰富内涵,展览内容包括中国书法、绘画、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并辅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传统文化大师来校举办讲座和讲习活动,沁润式讲解儒家思想、佛道哲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在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校外,可以联系当地政府、企业等,举办大型茶道体验、书法体验、剪纸工艺、民俗游戏等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主题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不同的教学时期设计多元化主题活动,使学生受到全过程的文化熏陶,有效推动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高校特色育人体系。高校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使命,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张红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