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为我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明确了战略导向,有利于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综合效能提升,为建设科技强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新时代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向高效配置转型,强化企业主导作用,提升一体化配置效率。产学研融合从要素协同跃升至能力协同,依托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破解技术瓶颈,构建安全韧性、绿色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从成果共享到利益共享的转变,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激励创新,以应对未来不确定领域的挑战,塑造发展新动能与优势。
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与关键实践路径,旨在高效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创新主体,通过汇聚生产实践、教育培养与科学研究等优质资源,协同优化创新链的上中下游关键环节,深化核心、基础及共性技术与产业链条的紧密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激发社会整体创新活力、驱动研发生产体系全面革新的重要举措,更对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产学研合作按主导形式划分主要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整合多方资源与政策保障,明确研发需求与目标,通过委托研发或“揭榜挂帅”促进联合研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部分地方政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理事会治理模式,强化区域科技经济融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侧重技术驱动,整合市场与场景优势,通过合作协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或重点技术突破,人员灵活聘任,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考核指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聚焦于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采用项目合同制实现校企协同,成果在企业转化并共享收益;中介协调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收集传播合作信息,调和分歧,提供担保,确保信息真实,降低合作风险,推动合作。从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来看,要真正做到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还需要克服以下堵点与难点。
一是需要破除目标导向与评价体系的融合动力障碍。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化,其评价体系侧重于市场导向下的经济指标;而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倾向于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评价体系更多关注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学术声誉等。这种目标导向与评价体系之间的本质差异,形成了合作中的内在张力,阻碍了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构建。因此,需要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平衡双方的利益诉求。
二是需要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融合瓶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往往未能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市场应用,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断裂。这主要源于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的协同不足,缺乏长期战略规划与深度交流,使得创新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因此,需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协同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转化效率。
三是需要克服组织结构与科研管理模式差异性造成的融合困难。高校与企业在科研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科研更多依赖于松散的导师制团队,注重自由探索与基础研究;而企业则采用系统化、组织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强调研发进度、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这种差异在合作中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与资源错配,限制了深度融合的潜力。需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双方科研资源的互补与协同。
四是需要解决内生动力与激励机制匮乏的融合制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要表现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持续的合作动力。这主要在于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不均、风险承担不明以及激励机制的缺失。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激发合作的内生动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重塑产学研合作范式,强化企业主导的深度融合机制成为关键。这要求我们从传统技术驱动型合作模式向使命型场景驱动型模式转变,确保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需构建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基础支撑,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生态。此生态体系应紧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创新链的牵引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问题导向的供需对接机制,精准匹配科技创新需求与供给,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需求侧拉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尤其是应高度重视并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活力与潜力,利用其灵活决策与市场洞察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针对科研转化平台机制僵化、活力不足的问题,需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高效转化平台与保障体系。政府应引入多元化资金,如金融资本、产业基金及天使投资,利用资本杠杆效应激活转化平台的市场化运作。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聚焦企业科研需求,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此联合体需汇聚行业领军企业、技术交易平台、产业园区、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科研转化新范式。在此过程中,创新联合体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利用金融资本工具对科研与产业转化过程实施精准投资与有效激励,构建成果转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快大企业引领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建设,促进成熟项目快速孵化与商业化,形成持续迭代的创新生态闭环,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为实现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在治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上进行深刻改革。首先,应重塑产学研合作治理体系,推动从松散耦合向紧密协同转变,避免资源重复配置与无序竞争。通过制定和完善联合创新的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实施办法,引导各创新主体具有大局观,巩固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更有广泛且具有深度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共享。其次,加快构建企业主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政产学研金贸”协同发力,整合自主创新与新型国际合作,加快企业和创新联合体创新治理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主导作用,支持其深度参与科技项目和产业创新场景的设计与决策,引领产学研各方围绕共同的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同题共答”。最后,通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协同,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李晓涛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