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自信对于保持民族独特性、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特别是在高校教育层面,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教育课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是对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自豪感和自信心,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要求。从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自信是维系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和纽带。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文化自信是创新精神的源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一些文化自信教育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实践教育中,教师在思政课程、德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课程中引入文化自信教育,将不同的社会文化案例引入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化自信内涵和本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责任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和社会文明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壮大和巩固主流思想。高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能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意识上集中培养学生群体,通过举办专业课程与各类文化自信互动节目和文化类娱乐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传播文化知识,营造文化氛围,使其意识到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专业课、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刺激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从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础优势层面来看,当前背景下,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多方支持。具体而言,首先是政策支持和引导。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自信教育的普及。例如,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目标,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政策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是教育平台的多样化。传统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中常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拥有了更多样化的平台。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有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文化展览、博物馆VR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些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还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便捷和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是文化底蕴的支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这些文化资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层面来看,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自信对于保持国家的独特性和活力、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高校需要从文化自信教育对策角度出发,思考解决方案,并搭建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和新框架,具体可从理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意识。提升主体文化自信的重视意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各院系党团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文化自信培育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定期策划并发布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政策导向与理论学习资源。高校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等,鼓励学生党员及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广大同学共同参与,使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定期在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平台发布文化自信的小故事、小知识等素材,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念。广泛宣传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效。
创新文化自信教学方法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或文化现场中。例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VR技术让学生“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体验其创作背景和情感氛围;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则可以利用AR技术将历史事件“重现”在教室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参与和体验。此外,可以采用互动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对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或文化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辩论。教师可以提前设定讨论主题或辩题,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相互质疑和反驳,以促进深入思考和理解。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还可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更多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对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戏剧表演、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庆祝等,或者安排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文化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辩证看待多元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培养中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首先需要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则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多元文化,评估各类文化思潮的优劣,进而采取适当的文化态度。例如,许多高校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展示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包括美食、传统服饰、舞蹈、音乐、手工艺品等。通过对比和反思,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这种尊重和理解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于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低俗娱乐文化等内容,可以单独开展讨论会进行批判,并向学生讲解相关问题。这将有助于传播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帮助学生掌握辩证看待文化的基本能力。此外,高校可以与其他学校联合举办文化自信联谊会。在校内精心布置文化展区,展示不同国家的音乐、舞蹈、茶道、服饰等文化元素,并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公益讲解、讲座或工作坊,介绍不同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多元文化。
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引导。而且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继续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吴松: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