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惠东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深圳和香港,是粤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南面临海,渔业及旅游资源丰富。一种从海上而来,在惠东县渔民之间传递情感的特殊语言——“惠东渔歌”逐渐形成。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工业化、科学技术的革新对传统渔业造成很大冲击。这种生长于渔民生产劳作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危机。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惠东渔歌”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惠东渔歌”不仅是广东省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惠州地区本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较高的传承保护及学术研究价值。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惠东渔歌”既是高校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肩负育人使命的有益探索,也能进一步为新形势下的“惠东渔歌”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使其在传承和创新问题上实现突围。
贯通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分段学习过程,将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系统开发“五阶一体”特色非遗思政课程。从学前教育阶段启蒙,通过教师哼唱渔歌和简易儿歌教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到小学阶段萌芽,学生以鉴赏式学习为主,辅以校外实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的洗礼;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快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学唱渔歌、排练渔歌剧、参与演出及比赛等,分阶段性进行实践,深入体验渔歌文化魅力,在交流学习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在大学阶段逐渐成熟,不断发挥优势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渔歌的传承创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中小学渔歌课程及非遗传承储备师资和人才。高校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培养好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基地落牌,为渔歌传承人才培养及学术研讨提供广阔平台。
创新教学手段有利于拓宽传统思政教育渠道,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深刻感悟渔歌的文化内涵。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情景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引进来”即邀请非遗大师进入校园,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渔歌的艺术魅力,激发思政课程中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走出去”则组织学生前往惠东渔歌的发源地,实地调研渔民精神与地域文化,深入感悟渔歌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翻转课堂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通过预习、讨论和课堂展示,将惠东渔歌与思政主题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朋辈教育则鼓励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组成共同学习小组,深化对渔歌文化的理解,进而内化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建立惠东渔歌数字资源库,系统整理渔歌曲谱、音频、视频和文献资料,为后续学习研究及课程开发提供有利支撑。教师即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运用到各科课程辅助教学,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将渔歌演唱形式与传统文化、爱国爱党教育等主题相结合,重新设计新的课程教案。同时可以进行渔歌精品网课开发扩展教学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进一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惠东渔歌导师资源库和数字化博物馆,以线上指导与线下互动形式,实现渔歌传承人、研究学者与教育专家之间的互联互动。以现实场景、人物为原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渔歌历史场景与演唱过程,增强观者的互动式体验,提升渔歌课程的鲜活性。
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以专项团队深入惠东渔村,开展渔歌调研与记录,挖掘其深厚文化内涵,为渔歌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提供一手资料。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启动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动员相关优势学科、专业与地方非遗传承单位结对合作,共同参与设计并实施渔歌传承与创新项目研究。成立惠东渔歌大学生社团,选拔并培训大学生成为渔歌的传播使者,通过校园巡演和社区展示,将渔歌艺术带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非遗的创新传播。结合大学生思政理论宣讲团行动,以渔歌文化作为思政宣讲的专题内容,讲述渔歌背后的故事,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助推惠东渔歌的传承与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深化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通过制定长远规划,为惠东渔歌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政策导向与资源保障框架。其次,高校携手专业媒体团队,运用创意化、数字化的媒体手段,如VR体验、短视频平台等,全方位、多角度为人们呈现惠东渔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热情。再者,用好学校教育资源和平台,通过定期在校内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渔歌文化节、音乐会等活动,搭建起公众与渔歌文化互动的桥梁,进一步增强渔歌文化认同与兴趣。作为智力高地,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组建由文化学者、设计师、技术专家等多领域人才的开发团队,并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具有鲜明惠东渔歌特色的IP品牌。在文创产品开发上,不仅要注重设计的美学与实用性,更要深入挖掘渔歌背后的文化故事,巧妙链接地方特色旅游、传统农副产品等,在广东省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背景下,以传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能有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作者:梁豪,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