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黄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多样且丰富的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如何维护黄河文化的独特性与活力,同时让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保护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艺。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孵化了诸多民间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能,这些技艺传承了传统工艺,也承载着黄河文化的精神与审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保护这些艺术与技能,可避免它们在现代化浪潮中式微,推动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及历史渊源。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对形态和技术进行保存,也是对黄河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肯定与尊重。黄河流域的工匠们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承的手艺,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地方的文化生活,也为现代社会搭建了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我们对这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黄河文化的持续传承提供支持,同时维护文化多样性。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亦有助于维系黄河文化独有的生态智慧与传统知识。黄河流域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及水利管理智慧,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亦显现出了其实用性。具体来说,黄河地区的传统灌溉系统及水土保持技术,彰显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入理解,也为当前的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宝贵借鉴。黄河非遗项目中的民间歌舞与祭祀仪式,亦是这片土地生态智慧的体现,承载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对这些非遗内容进行保护与传承,不单是对某一文化形态的保存,也是对地域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种从文化自信中生发的保护活动,让黄河文化在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展示出其生态智慧与文化的韧性,增强了黄河文化的活力,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了独特且宝贵的经验。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可加强民众对黄河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地文化面临日益严峻的同质化挑战,而黄河文化的独特表达亟须得到关注和维护。黄河流域的古代神话、独特节庆、传统音乐和舞蹈等,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组成部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与推广,可助力黄河文化在国际上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深度与文化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黄河文化的了解与认可。此外,对黄河文化的全球展示也有助于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激励当地民众对保护与传播传统非遗的热情。随着我国对黄河文化的持续保护和传承,其独特性在全球多元文化环境中将得以保持和强化,支持黄河文化的长远发展。同时,黄河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创新的吸纳,促进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通过深入挖掘与广泛传播黄河非遗传统文化,全球公众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全球性的理解与尊重是推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石。随着黄河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将逐步得到加强和提升。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之一是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展示黄河文化的非遗元素。首先,构建一个全面的数字化档案库,详尽记录黄河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文字描述、历史背景、影像资料、音频记录及相关学术研究等资料。而对特定非遗项目如传统的黄河渔歌或泥塑艺术,则要采用高清视频捕捉其制作与表演过程,对工艺的每个细节进行精确记录。同时,还可以应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实物进行数字化,让在线观众多角度观察这些艺术品,深入理解其结构与美学特征。其次,开发互动式教育与展示平台。平台提供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体验,有助于用户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或智能手机应用,深入体验黄河文化。用户可在虚拟环境中参与黄河龙舟节,或学习泥塑制作过程,从而极大地提升参与感,使非遗学习与传承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此外,运用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广泛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可以创建专题网站与社交媒体账号,发布黄河非遗相关的故事、视频及活动信息,有效吸引国内外的关注。媒体平台由此成为非遗传承人与公众互动的桥梁,传承人可通过这些渠道分享知识与经验,回答问题,并进行在线教学,赋予传统非遗艺术以新生。最后,在实施这些策略时,须注意数据保护与版权问题,确保所有数字内容合法使用,尊重原创者权益,同时定期更新与维护这些数字资源,以反映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研究与发展。由此,黄河地区丰富的非遗技艺得以有效保存,并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与认识,进而有助于真正实现传承与发展。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之二是引导社区参与,使当地居民转变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参与者,推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再生。其一,建立社区非遗中心。中心是文化活动的聚集地,也是非遗知识传播与技能学习的重要平台。如在黄河沿岸小镇上,建立关于黄河捕鱼歌研究的文化中心,定期举行讲座和培训班,邀请传承人向民众演示捕鱼歌的演唱技巧并解释其历史与文化内涵,从而增强社区成员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同时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其二,开展社区非遗项目的实践活动。举办非遗相关的文化节和手工艺市场等,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非遗的实践。如举行以黄河泥塑为主题的文化节,设置工作坊让参与者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学习泥塑技艺,同时展示高质量的泥塑作品,这就为居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传承人开辟了传播其传统技艺的新路径。其三,培养社区内部的非遗志愿者团队,推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志愿者深爱非遗,并在接受专业培训后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他们积极组织文化活动,编写及分发文化资料,并在社区进行非遗教育,可显著提升社区对非遗的关注和认知。由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激发了社区内的文化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社区成员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之三是建设教育平台,重塑课程体系,普及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为各年龄段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课程。针对小学至高中学生,学校可设计综合课程,内容围绕黄河地理、重大历史事件、非遗艺术以及相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等多方面展开。小学生可通过讲故事和简易手工艺活动,初步接触黄河的传统渔业和泥塑技艺;中学生则深化对黄河文化历史影响的学习,并参与复杂的非遗工艺制作,如对黄河小调基本演唱技巧进行学习;在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阶段,高校应设立专业课程,教授非遗技艺,并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在大学及技术学院开设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涵盖非遗管理、民俗学及地区文化研究等内容,吸引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学生。同时,与黄河沿岸的博物馆、非遗中心和文化机构合作,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建设线上教育平台,提供在线课程、互动教学应用和虚拟现实体验等多元数字资源,使学校师生及广大公众能随时通过网络接触和学习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拓展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促进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第四,在公共图书馆及学校举办公共讲座、展览和社区工作坊等公众教育活动,让公众直接接触和体验黄河文化,提高公众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可在此介绍黄河文化的特点,并进行非遗项目的现场演示,使公众直观感受到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由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认识将在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推广,并通过公众教育活动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扩散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从而有助于形成从校园到社区全面的教育模式。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之四是运用跨界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首先,与商业品牌合作,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艺术形式可以触达更广泛的市场。如与国内外著名时尚品牌合作,将黄河地区传统织锦技术或染色工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跨界合作除了在时尚领域进行,亦可扩展至家居装饰、现代艺术等领域,设计师可与传统工匠进行合作,创造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同时保留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其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提升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认知度。政府可组织国际非遗节、文化交流活动及参与国际旅游推广,如定期在世界各地文化节设立“黄河文化周”,展示黄河非遗音乐、舞蹈、工艺品等,同时组织工艺演示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使国际观众可以亲身体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还可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项目,提高其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最后,结合现代媒体提升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知名度,尤其是通过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及社交媒体等多媒体平台,展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和艺术形式,如制作关于黄河非遗的纪录片或特色节目,详细介绍各地非遗项目和文化背景,并通过流媒体服务实现全球传播;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以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需求,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由此,我们将在国内外市场和社会中提高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并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推广中展现出积极作用,为黄河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平台。
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对黄河文化特有元素的保存,也关系到该地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认同。本文探讨了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独特价值,深入分析了保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策略,以期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保持其活力和影响力。展望未来,政策制定者、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群众要共同参与和持续关注,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和创新的传承方法,持续推动非遗视角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赵凤君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