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学校装配式建筑专业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智能为新时代文旅融合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各行各业也都在数字智能的加持下实现了业态的高质量转型。特别是在新旧动能转化的浪潮中,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怎样才能精准把舵定向,是广泛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文旅融合的根源在于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完美碰撞,实现“1+1>2”,所以向纵深处挖掘文旅资源,能够着力打造差异化的文旅竞争优势。以非遗为媒,为文旅发展添“火力”,何尝不是一种创新与传承的完美结合?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注入独特的文化灵魂。特别是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非遗和文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也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黑神话悟空大火之后,山西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多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呈现在了大众面前,《黑神话:悟空》让山西的非遗古建破圈了。在黑悟空的热度影响下,山西文旅也紧紧抓住这波流量,全力打造文旅专线,发布了详细的黑神话悟空旅游路线规划,还在双林寺等几个游戏取景地增加了特色文创“通关文牒”,激发游客兴趣,通过参与线下集章和打卡活动,提升游玩的乐趣和体验;大同的华严寺发起话题,邀请网友身着汉服进行打卡,与战国时期的服饰和壁画复原相映成趣,云冈石窟的雄伟与庄重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高平的铁佛寺顺应网友的呼声,这个久未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终于向游客敞开大门,“山西最难开启的那扇门”被游客们以轻松的方式打开;“小西天”的热潮带动了默默无闻的临汾隰县,当地居民热情地张灯结彩,跳起具有山西特色的“闹红火”舞蹈,并组织志愿者提供免费的消暑饮品,甚至警车也加入了欢迎游客的行列,后备箱里还准备了供游客休息的椅子。
非遗技艺活跃在全国各地,一砖一瓦、一村一寨,都是非遗技艺的“藏身之处”。高平司徒小镇的千年打铁花技艺就是非遗传承中的一束耀眼火花。匠人们将铁水挥洒成花,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现场炸开的每一朵铁花,都是厚重历史和千年文化的承载,观众的每一声喝彩,都是对匠人技艺的肯定与尊重,更是对司徒小镇文旅发展的高度赞扬。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攀升,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步步高升和文化追求的越发多元,旅游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游客更渴望“身临其境”,渗透在当地的别样风情之中。非遗与旅游的甜蜜邂逅,正好满足了游客的这一需求,为游客们献上了更加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文化旅游盛宴。如果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比作“联姻”,那简直是一场长久的双赢邂逅!在文旅融合大发展中,非遗古老技艺被“温柔以待”,历经时代的打磨更具蓬勃活力,给旅游业注入了一股浓郁的文化灵魂。
大胆想象一下,当你踏入那些非遗特色小镇,穿越时空隧道,亲眼见证匠人们如何将一锤一凿、一针一线的技艺,变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是何等的壮观呢?在时间的长河里,打铁花、剪纸、泥塑、刺绣等成为了印刻在人类非遗版图中的耀眼明珠,但是在文旅融合的发展中,明珠的光芒更加闪耀。
在“非遗+”舞台上,传统古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花旦,每一座古建,都像是历史的长卷舒展在眼前,千百年的故事映射在我们面前。很多人都对传统古建痴迷,最主要的一定是被精湛的建筑技艺所折服,巧夺天工的木构架、匠心独运的砖雕、细腻入微的彩绘,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把每一处都打造得别致且精妙。不管是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还是古朴典雅的庭院深宅,都能让人如梦如幻,好像上一秒穿上汉服,下一秒就变成了穿越时空的古人。古建承载着悠久的文化,每一砖一瓦,每一梁一柱,都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曲径通幽、假山流水,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平遥古城正是以其留存千年的传统古建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这座古城,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这座古城,古老的城墙在金色的光辉中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街道两旁的古建,在晨雾的缭绕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泼墨山水画。游客们纷纷驻足,用镜头捕捉这宁静而美好的瞬间。
在街道的两旁,叫卖声此起彼伏,与远处古钟的悠扬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古城交响乐。古老的商铺里,手工匠人们专注地打磨银器,驻足的游客越来越多。古城的深巷里,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如今已经开发成了民宿,院落中的花草树木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来自全国各地的“晋商少奶奶”穿着传统服饰,被摄像师记录着。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体验地,每一个石板,仿佛都在诉说着古城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感受、去传承。
文旅融合之中,传统古建自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游客在游览观赏古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大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创收。古建的活化利用,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产品等,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尤其是快节奏生活下,都市人越来越向往传统古建带来的宁静和缓慢,都会选择在周末来一场和古建的邂逅,所以古建也成为当今旅游行业的“香饽饽”。
在旅游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借助数字科技焕新古建呢?是否可以在数字科技赋能下,激发古建更多的魅力?换句话说,传统古建筑是否可以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开启更多的“副本”?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高职院校正是看到了旅游市场的这一发展趋势,纷纷创新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依托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专业,打造更具匠心的传统非遗古建筑。这样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或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这样的跨界合作并不荒谬,恰恰体现了当代高职院校在文旅发展以及非遗传承中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高职院校强烈的担当意识。让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火花碰撞,孕育出无限可能,为何不尝试呢?了解装配式建筑的人都知道,模块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绝佳优势,是装配式建筑广受欢迎的“法宝”。如果将传统古建筑“复刻”为装配式建筑,那么便可以在工厂预制构件,这样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还保证了建筑质量,为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吸收传统古建筑智慧基础上创新建设的现代化的建筑,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韵味,还将现代设计理念渗透其中,成为非遗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智能建造专业则在技术上带来了革新,真正为传统非遗建筑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借助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可以将非遗的传承进行数字化记录和管理。另外,还可以借助我们都熟悉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游客带来更多可以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的机会。游客们可以在VR技术的帮助下看到更多的非遗技艺,就像是亲自体验一样。
在非遗方面做足文章,将非遗打造成为旅游矩阵中的“重头戏”,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地实践中。深化旅游开发、促进文旅融合,是不得不迈出的关键步伐,也是各地推动经济兴旺的智慧举措。多措并举,集中各类优势力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全国各地蹄疾步稳的实践。(贺洁为、孙静、彭燕娃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