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石厝指的是用石头建造的房子,多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这类建筑十分结实,能够抵抗沿海地区的台风、海潮等自然因素的冲击,进而更好保护居民人身安全。沿海地区居民建造石厝,一方面是当地居民生存智慧的体现,另一方面得益于沿海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经过千百年发展,到了今天,沿海石厝民居建筑不只是居民住处,还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活化石”。沿海石厝民居建筑环境营造研究可以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既能为当代人借鉴石厝建造方法提供支持,也能对传承石厝文化有所贡献。
沿海石厝民居,石厝民居在院落布局中主要以四合院和三合院为主。四合院式石厝通常由正房、厢房、倒座三部分围合而成,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天井。天井不仅地处“中心”位置,其作用也体现“核心”,具体来说天井能发挥采光通风作用,空气最为清新,因此居住于此的人会在这里开展一些家庭活动。室内气候也从中受益,即便是在炎热夏季也能保持相对凉爽,而到了冬季则能有效抵御“寒风凛冽”的气候。三合院式石厝在布局上相对简洁,这一布局多出现在用地紧张或地形限制情况下,体现了人民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整体来看,三合院式石厝的院落空间较小,而“小”的特点,使得院落紧凑安静、小巧玲珑。从环境营造层面分析,石厝民居的院落布局能够发挥以下作用:首先,院落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地带,充当了外界环境与居住空间的缓冲区,能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居住空间的影响,比如无论外界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院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温湿度,使得居住环境更为舒适。其次,院落空间能够成为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锻炼身体、家庭聚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增强家庭凝聚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归属感提供支持,从而营造出融洽无比的家庭氛围。
石厝民居的室内空间布局主要包括“一厅两室”或“一厅多室”的基本格局。其中厅堂是核心所在,承担着日常起居、接待来客、家族祭祀、庆典活动等重要作用,其位置通常位于建筑中部,通风和采光条件俱佳。两侧的“室”各有作用,有的是用于休憩的卧室,有的是用于读书的书房,有的是用于储物的储物间。不同“室”既有各自私有空间,而绕“厅”而立的格局又使得彼此互有联系,表现为不同“室”中的居住者可以相互间照应与交流。从环境营造层面分析,石厝民居室内空间布局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与功能布局可以实现室内环境的优化,比如厅堂开敞设计,使得自然光线可以充分渗透进来,同时配合天井或窗洞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可以有效缓解沿海地区的潮湿与闷热问题。其次,石厝民居所采用室内装饰与材料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比如墙面多采用当地花岗岩砌筑,除了足够坚固耐用外,还起到隔绝噪音与热量低作用,而地面常铺设青砖或石板,既易于清洁,又能吸收并释放热量,使得室内温度得到调节;家具多以木材或竹材为材料,简约之中透着雅致,简朴之中不失温馨。
户外空间布局。石厝民居的户外空间在布局上讲究层次,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特征。前院是来客首先接触的场所,也是居住者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这里通常会种植寓意吉祥的花草树木,既打造空气清新之环境,也可以让来客和居住者潜移默化体会祥瑞之气;后院更加强调实用性,厨房、杂物间等功能性建筑会在此设立,有的人家还会在后院开辟小菜园或果园,一方面能让家人品尝新鲜蔬果,另一方面是居民参与劳动、体验自然之美的重要场所。此外,石厝民居还会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将户外空间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比如有的石厝依山而建,院落中通常会设有观景台或休憩亭,供居民远眺海景、享受海风;有的石厝临海而建,院落中可能建有码头或渔棚,方便居民出海捕鱼与晾晒海产。从环境营造层面分析,石厝民居户外空间布局发挥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合理空间划分与功能布局优化户外环境,如前院走开放设计之路,使此处环境更为灵动有趣;后院走私密设计之路,使此处环境既宁静又有秩序。其次,石厝民居在户外空间的绿化与景观营造上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院内种植花草树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和调节微气候,从而让居民充分享受到海洋性气候带来的舒适与宜人。
沿海石厝民居建筑,构造之美。石厝民居以石头为主要材料,而在沿海地区,花岗岩是主要建材。这里的先民建造石厝时主要考虑“结实性”,目的是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的冲击。虽然他们没有刻意去追求“美”,但“美”却在不经意间烙下印记。石厝民居墙体厚实坚固,在海风侵袭与台风暴雨中屹立不倒,而当历经无数个日夜洗礼之后,其质朴而坚韧的力量美便会释放;石厝民居的屋顶构造通常将歇山顶与硬山顶相结合,然后将红瓦覆盖其上,这里的美线条流畅之美,也有美观大方之美,还有功能层面的实用之美,比如屋顶构造可提供良好排水功能,使得雨水渗漏现象鲜有出现,同时屋顶的瓦片下往往压着石块,目的是防止大风掀瓦;石厝民居的空间布局也透露出构造之美,比如设置天井后,室内外空间采光通风需求得到满足,又营造出宁静而深远意境,而厅堂、厢房、阁楼等功能空间的合理划分,既可以做到尊重家族成员的隐私,又能促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家居环境。石厝民居的构造之美在人文环境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石厝民居的坚固耐用与防风防潮特性,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居住环境,让家族成员能够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如此一来可以为人文环境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石厝民居的构造之美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石材的质感与色泽、屋顶的线条与造型、空间的布局与划分,等等,无一不透露出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些精彩纷呈构造元素加持下,居住环境不断优化,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再次,石厝民居功能构造能支持家族成员在共同居住的空间中成长、交流与学习,这有利于塑造更为深刻的家族文化,让后世子孙持续受到熏陶。最后,石厝民居的构造之美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先民们就地取材、顺应自然,以智慧与汗水建造出这些坚固美观的石构建筑,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追求,在石厝民居的构造之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
空间环境美。石厝民居的空间环境美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巧妙的布局与设计首当其冲。石厝建筑的选址十分多样,有的依山傍海,有的藏于林间,而这些选择并非毫无规则,而是充分遵循依地形而建的思想理念,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解。这种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避免太多人为改造而破坏自然环境,同时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比如石厝之间的巷弄曲折蜿蜒,如同山路般让人一眼看不到头,而这也会激起人们探索的乐趣。天井作为石厝民居的重要空间元素,更是空间环境美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是采光通风的通道,更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连接,当天井内种植绿植后,可以在光影交织中呈现出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港湾。石厝民居的内部空间也充满了美感。厅堂的开阔与厢房的私密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阁楼的存在又增添了竖向空间层次,如此的空间布局不仅能满足家族成员的不同需求,还能在视觉上形成丰富而和谐的美感。在人文环境营造层面,石厝民居的空间环境美主要发挥着以下作用:首先,石厝民居的布局与构造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之感。他们依山傍海而建,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与材料,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而这一态度逐步渗透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使其能更加敬畏自然,不去做破坏环境之事。其次,石厝民居的空间环境美能潜移默化的发挥情操熏陶作用。环境有着巨大影响力,而那些常存常见之美更是如此,天井的光影变化、巷弄的曲折蜿蜒、内部空间的丰富层次等均属于此,当人们长期生活其中日日感受之后,内心深处也会变美,不仅可以勇敢去追求美好生活,还能将互帮互助、邻里和谐作为追求目标。最后,石厝民居的空间环境美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巧妙的布局与构造,创造出了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环境,这不仅使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也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归属感与认同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族成员,往往更加珍视家族文化与社区关系,形成了一种紧密而和谐的社会网络。
理想意境美。石厝民居的理想意境美首先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石厝建筑依山傍海,巧妙融入周边环境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石材的质朴与海洋的辽阔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在这里,居民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呼吸,听到山风的低语,体验到一种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活状态。此外,石厝民居的空间布局也体现出一种理想意境美。天井是为采光通风而设置,可静态的天井却具有了生命力,犹如一个“人”在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此意境能让居民“心旷神怡”,在内心深处体验与自然共存、共乐的乐趣,进而感受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除了天井,石厝民居曲折蜿蜒的巷弄也能释放“真理”,让人们认识到人生是起伏与曲折的,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掘。石厝民居的建筑细节也充满了理想意境美,如“雕龙画凤”的门楼、栩栩如生的窗棂图案、飘逸美观的屋顶线条等蕴含着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些细节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一种美的熏陶与文化的传承。在人文环境塑造方面,石厝民居的理想意境美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这种理想意境美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通过建筑布局、构造与细节设计,创造出了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环境,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他们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这种理想意境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先民们通过建筑的布局与构造设计,创造出了一个既顺应自然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让居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与对社区的归属感。
作者简介:丁榕锋、卓新珍 福建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