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黄裳在《长乐闲赋》中写到“满帆风力人航海,七日游吴尚说迟”,形象地描绘了古时福建航船的盛况。三国东吴至明末前,基于海洋产业的福建船政文化是开疆拓土、善于贸易。明末至清朝时,海禁的政策阻断了船政文化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为救国强国创办的船政学堂开辟了中国科技教育和海防建设的先河。“铁”不仅是造船材料,更是福建船政精神的象征,代表了技术创新、工业进步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墨”不仅是书写和绘图的工具,更象征着船政人的风骨和对知识的追求。通过“铁与墨”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福建船政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开放纳新的船政铁文化
据《福建船政局考略》和《船政大事记》记载,在开智思变和西学自救的热潮下,船政厂房(车间)、船政衙门、学堂、绘事院、船坞等主体建筑于1866年开建,至1907年船政局历经木构船-木铁合构船-钢构船三个造船发展阶段。船政志士怀揣“原为天下海防之计”的坚定信念,以满腔爱国热忱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借助“西学助东学”的理念,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科学成果引入中国,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进步。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他们铁血丹心的家国情怀,也彰显了他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19世纪中期,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这一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西方的工业设计和建筑中,它的核心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与之相比,船政总理大臣沈葆桢提出所办绘事院的教育应“一学船图,一学机器图,庶久久贯通,不至逐末遗本”,另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主导教学建制,引入西方科目“绘制机械设计图”,为近代中国实用型美育奠定了基础。船政学堂和绘事院一方面通过西方工业绘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船舶设计、制造的基本原理,以实践验证理论。另一方面遵循我国传统的师传徒承匠作模式,按技艺专长明确分工、严格考核。在木构到钢构的发展时期,学徒根据海防需求协同学堂、绘事院学生完成船舶制作。同时对外派遣留学生进一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和技术。短短的四十年间,凭借新知带旧学的科教育人模式,船政局所产从百吨级福星号木肋兵船、千吨级万年青号木肋商船、千吨级开济号铁肋双层木壳快碰兵船、千吨级平远(威龙)号钢甲木壳兵船到千吨级福靖(广丁)号钢肋钢壳鱼雷快船,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船政文明,培育了造船、航海、航空、铁路、机械等领域的一代又一代船政英杰。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英杰们的铮铮铁骨的使命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儿女的民族精神。
中学西传的船政墨文化
船政志士的遗墨有楹联、诗稿、横幅、信札和文稿等,其中楹联尤其是他们人生风骨和文化追求的真实写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学习。中兴大臣左宗棠曾撰联:“千古文章传性学,一堂孝友乐天伦。”上联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道德传承的赞美与重视,下联体现了他对家庭伦理和人伦价值的重视。从整副对联来看,左宗棠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备内外兼修的品格。承接船政大业的沈葆桢在船政衙门建成后,亲书楹联“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此联为激励艰苦创业的船政人。沈葆桢的书法追求颜楷碑帖的墨韵,同时不乏个人的创新和探索。通过沈葆桢的遗墨,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坚持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理念上。船政先辈们的诗稿、信札和文稿展现了他们崇尚科学真理、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突出了福建教育的前瞻性和革新性,为我国现代化的航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船政后学堂办学期间,英国教习邓罗编著了教材《华英译本》。该教材的前半部分精选了55篇中文例文,大多取自中国传统典故与名言佳句,如“铁杵成针”等。后半部分则是每篇例文中一些重要或生僻词汇的英文翻译。《华英译本》充分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船政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始终如一的贯彻与传承。1877年,船政学堂派遣了严复、陈季同等30名船政学子留学欧洲,作为船政首届学子代表的严复翻译了《原富》《天演论》《群学肄言》《名学浅说》等著作,将三国时支谦提出的“信、雅、达”再塑为译事的金科玉律,择中西学之精华,以启迪智慧,提升民智。陈季同把《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并在法发表了《中国人自画像》《中国故事》《中国戏剧》《我的祖国》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让欧洲读者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船政学子们的努力不仅架起了文化的桥梁,更展现了中国智慧的光辉。
铁的精神传承与墨的文韵赓续
在当下,面对国内外诸多挑战时,我们要继续传承与赓续福建船政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越挫越勇,不断学习、改革和创新,朝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继续前行。
纵观历史,福建船政的兴起是中国近代史上艰难时期的一次积极探索和自我强化。从船政学堂走出的邓世昌、严复、詹天佑、萨镇冰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以其坚韧不拔的民族自强精神,艰苦创业并开拓革新,谋求富国强兵之道。放眼未来,将船政故事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作插画、漫画、主题动画、新媒体作品和游戏等多元化内容,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再现船政历史,传播船政铁与墨的精髓,吸引年轻一代了解并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简称AIGC)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在AIGC技术为媒,船政文化为体基础上,首先,通过AIGC生成的多模态视觉内容(含LLM大语言模型、CV视频生成模型和Audio语音模型等)丰富微短剧的风格,再塑福建船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其次,结合AIGC生成的3D模型和人体姿态来拓展VR和AR技术,打造福建船政志士的数字人平台,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字船政人文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创建AIGC船政超话,帮助受众更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一文化遗产,探索多样化的船政传播路径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推动船政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加强师生地方特色文化素养培训,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多样灵活的形式手段激发师生们“开眼看世界,自强求精”的热情。深入传承与赓续福建船政文化,需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社团、讲堂、校园文化节、专业课程等多种方式,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使船政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他们人生的导航和灯塔。讲好福建船政故事,进一步挖掘丰富的铁与墨内涵、全新的船政观念和强劲的社会影响力,为“海上福建”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文化力量。
(王婧,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讲师;林荔丹,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讲师;高博,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