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农林专业教育和农林专业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农林高校提升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并提供根本遵循。
学科竞赛可分为创新创业类大赛和专业技能类竞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其成效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我国高校学科竞赛,经历了萌芽期、初兴期、全面发展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数量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从2017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连续6年向全社会发布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成果评估情况,作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竞赛成效的评估结果,为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并提供参考指南。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双创”理论素养
根据农林专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情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必修+选修+讲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素养提升。
一是以必修课为主渠道。面向农林类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必修课,如《创新创业导论》课程等。并且,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过程中,根据行业科技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农林专业教学计划,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成果和行业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在学校层面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媒介和全国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设创新创业类网络公共选修课,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规定的开课时间内学习有关创新创业类教学视频,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任务。鼓励校内“双创型”教师和邀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优秀创业校友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线下公共选修课。
三是定期开展有关创新创业讲座。邀请“双创”导师、创办农林相关企业的优秀校友、企业家进校举办有关创新创业讲座,解读创业政策和分析创业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与同学们互动交流,畅谈创业的历程、分享成功的经验,进行实践指导;为同学们搭建一个了解创业、参与创业的平台。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育和储备学科竞赛项目,提升大学生“双创”自主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创新训练类、创业训练类和创业实践类三类项目,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和评价指标,是完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高校学科竞赛项目的孵化基地和储备库,可以为学科竞赛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构建“校—院”两级垂直管理体系,分别成立工作组、专家咨询指导组等组织机构,负责“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等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彰获得国家级立项、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和指导老师,营造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制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引导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选好导师、进入导师实验室,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导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大赛等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科研创新综合素质;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科研素质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导和鼓励自己所指导的本科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深度融合。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定期开展项目组成员研讨会,及时总结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研判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等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培养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指导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参加学科竞赛积累经验和条件;鼓励和推送已经结题的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充分挖掘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实现创业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创业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够有效检验和促进创新,并真正实现创新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创新与创业二者之间互融互促、相得益彰。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要牢牢扛起责任和义务,要以创新创业基地为实践载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坚持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相补充的原则,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和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技能。
一是建立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要根据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情况科学建设教学实验实训室,合理开设实验实训课;要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科研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有利条件,吸纳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农林专业特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向在校创业大学生免费入驻,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二是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联合农林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研究机构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建设一批具有农林专业特色的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有效对接大学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积极为大学生打造集创新研发、孵化育成、融资投资、交流展示、技术对接等功能融于一体的“双创”培育中心、互联网“双创”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双创”工作提供校外实践场所,指导大学生踊跃参加乡村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
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充分发挥农林高校计算机类学科专业优势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加强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源收集、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发布有关创新创业政策、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和产品需求等资讯,同时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工作,为大学生精准提供行业市场动向和需求等信息。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前期指导、过程指导等跟踪服务,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对接渠道,积极举办适合大学生“双创”项目需求的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等服务平台。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层级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农林高校要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和竞赛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科竞赛类别构建不同的学科竞赛层级体系和激励机制。
一是对于创新创业类大赛,构建“四级”大赛层级体系。创新创业大赛是综合性学科竞赛,是由多个部门、单位共同组织的,由多学科、多专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的学科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类大赛,具有成熟的“省级—国家级”竞赛层级体系;为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和更好选拔竞赛项目,农林高校二级学院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选拔项目参加学校层面的大赛,按照“院(系)级—校(院)级—省级—国家级”四级大赛层级体系,逐级选拔竞赛项目。
二是对于专业技能类竞赛,构建“二级”竞赛层级体系。专业技能竞赛是指由教育部农林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由农林类相关学科、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如:高等学校观赏园艺技能竞赛等,由于符合参赛的专业少,一般只有国家级的比赛,农林高校相关专业二级学院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按照“院(系)级—国家级”二级竞赛层级体系,逐级选拔竞赛项目。
三是健全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制定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项目分为若干大类若干个等级,根据贡献度大小,分别给予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的本科生奖励不同标准的智育分、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的研究生奖励科研与实践创新成果分和拓展素质附加分,均纳入综合测评体系。同时,给予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适当的资金奖励。
作者:张文元,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余韵,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副教授;郑端生,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讲师;陈发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
项目资助: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项目(FJJKCGZ18-840)——高校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