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辉煌奋斗历史的见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需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其在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作用。因此,要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
红色文化其表现形式包括红色场馆、红色遗址等物质形态与精神力量,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文化谱系,在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后沉淀,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篇章。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诸多革命先烈们的光荣事迹,是用血和泪共同构筑与凝结的文化财富,与其他文化形态有着一定的区别。而大学生通过了解红色历史,传承及发扬红色文化,对其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皆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能使大学生立志高远。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要牢记理想与抱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发挥自身作用。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未来,实现民族复兴需要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不怕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入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将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动力。在现代化建设中,青年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传承红色基因能使大学生坚定意志。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凝聚了民族情感与意志,对于激发广大学子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获得启发,进而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拥护。在文化传授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育人作用、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将大学生培养成正确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使其将个人的远大志向与国家融合,为祖国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同时,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的育人资源,包括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情怀,以及红色文化遗址等,这些资源皆有着深厚的感召力、生命力、教化力,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坚定自身的意志,自觉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
三是讲好红色故事能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蕴含着诸多感人的经典故事,要想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工作、传承工作及发展工作。红色经典故事中蕴含着广大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追求广大理想信念等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中,与教育实现良好融合,能发挥更大的影响与作用,为高校育人助推一臂之力。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转变成实践动力,确保能将广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一是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推进红色文化进入理论式教学课堂。高校课堂教学中,将红色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利用研究与分析革命历程,总结其经验与教训,能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高校的课程丰富多样化,落实红色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需将文化资源与课程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背景与内涵。如,将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革命道路与历史课程相结合;革命文化与文学课程相结合等。利用此路径,确保能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增强对其所具有的价值。同时,还要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红色文化魅力所在,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推进体验式教学,依托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工作。是一种具有意义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红色旅游基地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理想场所,能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其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精神,深刻理解革命历史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高校可以结合延安、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并建设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产业链,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在组织旅游和参观的过程中,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讲座、实践、互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可以邀请当地居民或历史学家为学生讲述革命历史故事,组织学生参与模拟革命场景的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一方面,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与管理工作。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高校意义重大,应重视并加强支持。例如,高校可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文化,通过校园广播、校内网站等进行宣传,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同时,高校要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支持,提供资金支持。例如,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资金支持工作,组织有关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使学生能在参观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动。除了在理论课堂上加强红色文化知识传授,还需在课后利用多种形式展开熏陶与深化工作。例如,可以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系列讲座、红色文化故事等,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发挥党组织带动作用,如,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小品活动等,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掌握更多红色文化知识,为其成长奠基。此外,加强对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校园环境有着熏陶作用,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例如,通过在校园中摆放革命英雄的雕像、红色文化走廊、名人名言、红色故事等,发挥熏陶感染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一方面,建设红色网站,增强服务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此,高校需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网站,开设专门部门,由专门管理人员展开管理工作。而利用红色网站,能第一时间更新与发布有关思想政治动态的新闻、学术讲座知识等,实现对学生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增强文化吸引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网络遍布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微博、微信更是广泛应用。为此,高校可开展混合式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借此展开教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故事、视频、案例等,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此方面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开设有关微博号、抖音号等,结合重大节日,如建军节、国庆节等,展开探讨活动,征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促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人文素养。
四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一体的红色文化横向育人格局。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转变,“三全育人”的新教育格局,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协同联动的横向育人格局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应以“三全育人”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一体的红色文化横向育人格局。例如,家庭教育层面,举办“传承红色家风”系列活动,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让家庭成员了解红色家风的内涵和价值。同时,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等,让家庭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开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宣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协调各方力量,构建三者协同的育人体系,才能使红色文化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崭露头角。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晓骞,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