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的语音形式和结构方式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内涵都有密切联系。文章以湖南古地名“镡成”为研究对象,讨论“镡”的读音问题,为地名读音研究和审定提供个案,更好地传承地名文化资源。
镡成,亦作镡城。《山海经·海内东经》后附《水经》称:“沅水出象郡镡城西”,《汉志·地理志》作“镡成”属武陵郡。此县延续至西晋时期,今确地无考。谭其骧、张传玺、杨济安、郭伟川等认为,镡城治今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舆地广记》卷28《荆湖北路》载:“下黔阳县,本镡城县地。”《水经注集释订讹》卷37《泿水》载:“今为辰州府黔阳县。”而“黔阳”治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
翻阅湘西南各地旧志文献,大多在“疆域”“沿革”章节中记载有地名“镡成”,并非是对“镡成”读音的直接描写。在《康熙字典》中记载:“又县名。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该读音保留至今。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镡”共三种读音:(1)chán,姓;(2)tán,姓;(3)xín,①古代剑身与剑柄连接处突出的部分。②古代兵器,似剑而小。
据此仍无法判断出“镡成”地名的命名理据,且近年有观点认为“镡”应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义项(3)理解,则应读作xín。那么,“镡”用作古地名“镡成”时,应读作何音?
读作xín
秦朝征服岭南后,采取移民戍边,征发北人50万,在岭南设置镡城、九嶷、番禺、南野、余干五个镇戍区,史称“五岭之戍”。在传世文献中“五岭之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朝初年《淮南子·人间训》: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
五个镇戍区各有不同的作战方向和防卫功能,是秦朝全国的战略要地。其中镡城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早在战国时期便是著名关塞,北可控黔中、巴蜀两郡,西可慑夜郎国,东可应长沙、桂林和南海三郡,为控制云贵、两广的咽喉,同时也是经略岭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镡成,何以名之?《庄子·说剑》将剑身为锋、锷、脊、镡、夹五部。镡即其鼻。《急就篇·第十八章》:“钑戟铍镕剑镡鍭。”颜师古注:“镡,剑刃之本入把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镡”为剑鼻;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释“镡”为“剑鼻,人握处”。成(城),最早是指戍所或军事邑之意。结合“镡”字释义与“镡成”的历史沿革,彭雪开《靖州地名源流考》指出“镡成”地名实为险要的军事城邑之意。同时,在湖南靖州藕团乡三桥村发现三处由大型石头垒起造而成的古城墙遗址及多处大型练兵场遗址,被疑似为秦朝屯兵之所。由此,刘解龙《镡城内涵与读音》认为:作为军事要塞,古地名“镡”应读作xín。
近年来出土的湖南湘西龙山里耶秦简中已出现地名“镡成”。里耶秦简9-26记载:
【卅四年七月】洞庭尉下洞庭除道尉,除道尉下当用者;镡成以便近道次尽下新县;皆以邮行。书到相报,不报者追。
简文中“镡成以便近道次尽下新县”,即以镡成为起点传递至新县的路径。秦始皇三十三年攻取岭南前后,秦朝对镡成附近地区的控制空前加强,并设置新县,“尽下”则反映出新县数量较多。因新县行政机构不完善,故以镡成作为洞庭郡南部的据点,向其附近的新县传递文书。该秦简文书写于秦始皇三十四年七月的可能性最大。且从《淮南子·人间训》来看,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兵屯驻在镡城之岭的时间应早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故《人间训》说这支军队“三年不解甲弛弩”。故镡成置县当早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或更早至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217 年)。待考。按上文所论,镡成置县的准确时间待考,且无法证实镡成命名理据是取险要的军事城邑之意,故将古地名“镡”读作xín仍有待商榷。
读作tán
李锦芳曾在《百越地名及其文化蕴意》一文中提出,秦汉时五岭南北广泛分布诸如镡成、镡封、镡中、谈指、谈稿等地名。这些地名汉语难解而与壮侗语言、壮侗语地名相同。与汉语通名在后的习惯不符的是,镡、谈等才是其通名,并呈现通名位于冠首的齐头式。镡、谈等这些通名上古音彼此接近,皆为百越语“水塘、湖”一词的译音字,与汉语义项——姓和剑鼻均无关。
今湖南省西南部在先秦时是纯粹的百越族群分布区。古百越族群如今主要是现代侗台语族(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其使用的语言从语言系属来说,主要属于侗台语族,也有部分苗瑶语族。据史料记载,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靖州曾较早便出现苗、侗、瑶、仡佬等少数民族先民。其中瑶、仡佬等人口占少数的民族,逐渐融于当地的苗族、侗族之中。比如一部分“仡佬”(革佬)族便融合于苗族,即史称的“仡佬苗”,还有一部分后来融为“侗僚”“侗蛮”,成为现代侗族的来源之一。虽百越语地名后多写作塘,今五岭周围也出现不少“X塘”类地名,但如今在靖州仍保留有潭洞等保留有齐头式古百越特征地名。由此,结合镡成相关特定区域的地理历史文化,“镡”作古地名时读作tán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必须承认,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和缺少足够的出土文献材料佐证,致使长期以来古地名“镡成”的读音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目前仅能对部分明显存在错误的读音进行辨析,期望将来有更多的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能推动相关地名读音问题的研究。
作者:赵律言,香港恒生大学中文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