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国教育大会的报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明白劳动光荣而伟大的道理,使得学生在成人之后能够进行诚实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除劳动教育的必修课外,其他课程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文章将从理论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以促进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和可能有效的发力方向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构建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劳动不仅是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前提与基础,更是培养人,磨砺人的重要方法,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由必然走向自由的根本路径。学生经过劳动教育,将所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能够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生发出对理论教育的全新理解,使得劳动教育一体化进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理论指导下,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启发指导意义,在小学阶段启蒙会产生对劳动朴素热爱情感,为初中阶段打牢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提升社会主义劳动的政治素养,在大学阶段增强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担当。既体现了对劳动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遵循,又满足了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连贯性,顺序性,衔接性有机协调统筹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劳动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的组成部分众多,包括基本概念学习,良好习惯养成,劳动素质培养等。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以整体的眼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明确各学习阶段目标的前提下,增强理论课的连贯性,顺序性,衔接性,并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主体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积极统筹协调各方,使得各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既有效衔接,又不重复冗杂,最终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有机一体化教学过程。在小学阶段,教育主体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教学要侧重于对基本劳动活动进行讲解和应用,通过经典寓言和生活故事的讲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行为规范。从身边小事教起,初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中阶段,教育主体要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会基层劳动的不易与伟大,更能切身感悟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学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建设祖国的使命担当的精神。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建设祖国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使命感,从而不断激励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建设事业。各学段紧密衔接,整体发力,有助于理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统筹规划,并对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加以完善。
一方面,要有效提高现任和潜在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和素养。劳动教育老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理论和实践培训,以便有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从学校和社会中培育新一代劳动教育老师,不断完善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从社会和学校中培养专职劳动教师,以实现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效能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从课程设计、教师水平,学生成果三个维度出发,逐步完善对教师,学生和相关教育主体的赏罚机制,以实现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集中反馈和纠正作用。
最后,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劳动实践互动机制。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完善校内劳动实践场所,特别是建设完备的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教育平台。此外,学校要善于同学生家庭进行劳动教育互动,学生不光在学校要劳动,在家庭中也要进行必要的家务和家庭劳动。家庭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同样肩负着,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家长要重视子女劳动的必要性。社会作为学生劳动的最终归处,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责任。社会应与学校进行良性劳动互动,利用各方资源,保障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畅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的通道。社会与学校联动,为劳动教育助力理论一体化建设打开了新局面,学校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社会也更加充满活力。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联动,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能推动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使得劳动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能够更好实现。
作者:华倩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依泷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本文为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金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概论课为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