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摘要] 《我们的文学伊甸园》除了是本全系“对外汉语教学文学课教案”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通过文学作为抓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其次,书中包含了名作赏析、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以及授课老师的点评,显示了作家教师与非作家教师的不同;第三,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和翻译观点;最后,本书诞生于2020年“新冠”肆虐时期,由师生之间真情互动构成,体现了一种珍贵的情感和写作体验。
《我们的文学伊甸园》,齐一民/编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定价:68.00元。
[对话]
何乐辉:
齐先生您好!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我们的文学伊甸园》。我手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研究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光盘电子版,另一个是文化发展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的纸质版。我习惯读纸质版,这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区别大吗?
齐一民:
何老师好!光盘版和纸质版是有一定区别的:纸版本是该书的全部真实原貌,而光盘版比纸版本少几万字,算是简化版吧。
我之所以在有了光盘本之后还一定要让该书以纸质形式问世,是想让更多的书被图书馆收藏并被阅读,想让这部“诞生于非常时期的著作”永远保存。
何乐辉:
《我们的文学伊甸园》实际上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中外文学作品阅读与创作实践”课程教案与教学全程记录(教案、学生作业、老师批注或点评、上课情景札记等),在图书馆和书店很难找到类似的图书。您整理出版这部稿子的初衷是什么?
齐一民:
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材,它诞生于2020年上半年,完全是一部“偶然的非计划作品”——由于我所教授的外国留学生们因疫情无法回校上课,我就让他们阅读中文原著、写读书报告后我写评语、并在此之后再创作一篇文学作品,他们通过这种形式“网上函授”而获得该学期的两个学分,因此大量域外写作和师生之间二十几万字的文字真情互动就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内容。
我之所以加之以“真情”二字是由于那个学期我们无论身居何处都处于“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惶惶不安之中——学生不知道何时能再返回中国上课,老师不知道何时能再见到自己的爱徒,以上种种的内心焦虑孤独被用鲜活多情的文字表达释放出来,因此我将之命名为“思想生死书”,是一种不会再有也不希望再有的情感体验和写作体验结晶。
何乐辉:
在我看来,《我们的文学伊甸园》除了是本全系“对外汉语教学文学课教案”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本书以文学为抓手,开展了一场有益的中外文化交流,针对性强,影响深远,因为这些个外国留学生现在是或将来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二)《我们的文学伊甸园》是本别开生面的文学性作品,有名作赏析,有学生们创作的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等,还有授课老师您的点评,或叫简约性“文学评论”,即使是您的“上课情景札记”,也都是文学性的行文方式,且是您的“后现代”风格,这就是“作家教师”与“非作家教师”的不同。(三)书中有许多独特的观点和真知灼见。比如,您在谈到文学翻译时说,一个好的翻译家必须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于是您在课程中设置了“我是大作家”的环节,让学生用中文创作文学作品;又比如,您对文学作品的好坏和作家的高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评判,颠覆了我们的惯有认知。这些都值得读者和文学界同仁的思考。
齐一民:
何老师总结得非常全面。因为是特殊情形下的授课,也许在我用笔谈方式上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那么全面的自觉。
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选修和旁听过两种课:一种是“专书选读”,就是一学期选一本或几本书精读,期末交给老师一篇读书报告,另一门课是“创意写作”项目下的,学生期末提交自己的作品并由老师进行点评,而我在《我们的文学伊甸园》中其实就是将以上两种课合二为一,当然,由于他们是翻译专业的学生,我更加强调写作的本领,因为我心目中的许多大作家同时又是翻译家,比如鲁迅、巴金、丰子恺等。
好翻译家要能翻译出原文作者的文字风格,而为能把握写作风格自己也要下笔写文章并找到写文章的切实手感,从而增加对原文灵魂上的领悟和传递。
何乐辉:
如前所述,《我们的文学伊甸园》原本是一本课程教案,或北京语言大学的试用教材—— “中外文学作品阅读与创作实践”,但它又不是一本纯教案,纯教材,还有教学的全程记录,包括教案、学生作业、老师批注或点评、上课情景札记等。如果兄弟院校或相关教育机构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吗?
齐一民:
其实这部书的功能是多维度的:它可以用做教学参考,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赏读——而且是源于多个国家多种文字风格的,比如法国、阿拉伯国家、俄罗斯、中亚、非洲、北美等,都可以将其算作语言文学和情感上的成果,同时它还是一部文学批评书,里面有各国学生们在读书后写的不同文化视角下的读书心得,当然,也有作为小说家我的特色文学评论。
“上课情景”是前一个学期面授时的纪实记录——用我“私家炮制”出来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自己通过近七八年教授翻译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总结出一套似乎可以作为“外国留学生后本科汉语提高方法”的教学模式,尽管可能不很全面和成熟,也还有很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但它或可为同行们提供某种教学参照,因此特别欢迎同行老师们参阅此书,如果认为可以借鉴的话,请尽管参照和复制这种教学模式。
何乐辉:
北语高翻学院院长刘和平教授在本书序言中高度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文学在特殊时期的作用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重视,让更多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变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学能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一个真实、生动、形象、具体的中国。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文学伊甸园》的出版本身至少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文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
齐一民:
刘院长是语言教学界的著名前辈,这部书也是在刘院长的力荐下才得以付梓的,我对此由衷感激。
我和刘老师都是学外语出身,懂得学习外国语言对提高个人的文化领悟力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我倒过来将自己的母语汉语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们推广,深感这是因祖国强大所赐的良机,因此格外珍惜和享受这种教学过程中并希冀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汉语走向世纪尽微薄之力。
我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通过外国同学们在汉语阅读写作超级能力的展示证明汉语可被当做一种世界通用性语言进行习得,也就是说掌握汉语就和掌握世界上很多跨洲际通用语言一样,能将之作为一种扩大人生修养的基本功能,比如可以用汉语阅读更多的文学艺术书籍——不仅是和中国有关的书,也包括各类世界文学作品,因为中国是翻译大国,全球各类语种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汉语的译本,同时用汉语还可以被用于和世界上很多国家掌握汉语的人进行对话和交际。
前两天我校的校友、哈萨克斯坦国总统托卡耶夫先生在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前访问北语母校时就操持特别流利的汉语和同学们交流,看到视频后我十分欣喜——我自己就给很多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学们上过汉语文学课。
总之,汉语教学是一个有无限空间可以探索提高的事业,我个人所从事的只是很小的局部分支,能参与其中并能奉献一部微薄的著作,我感到十分荣幸。 (完)
对话者简介
何乐辉:
何乐辉,北京华卷文化中心创始人,资深图书出版观察人。在传媒出版界从业二十余年。
齐一民:
齐一民,笔名齐天大,知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生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士(1984),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海外学习、工作十余年,从事过多种职业,包括中国国家公司驻日本商务代表、北美跨国公司亚洲市场经理,外企首席代表、建材公司CEO等。目前任北京语言大学客座讲师,2012年齐天大(Jimmy Qi)作为大陆作家被邀请参加“隽文不朽——澳门第一届文学节”。已出版《妈妈的舌头》《永别了,外企》《自由之家逸事》《走进围城》《马桶三部曲》和《雕刻不朽时光》《六十才终于耳顺》近三十部作品约六百余万字。其中《总统牌马桶》等被译成英文并用Jimmy Qi笔名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