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以媒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微传播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打破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的时空限制,越发展现出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优势的积极有效发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努力在“微”字上下真功夫,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建设和创新,打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有效路径,是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话语权,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打造凝聚“微力量”,主动转变话语传播体系
微传播是指传播主体通过手机等移动便捷式通信终端等“微介质”,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QQ、抖音、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电子广告等传播方式为媒介,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丰富多样、简洁明了、实时互动的信息传递活动。可以看出,不论是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传播形式还是传播信息内容,微传播形态都凸显出了快、精、小、全的化繁为简、见微知著的“微”特点。
“微力量”作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微传播主体,主要指能够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为此,传播主体需要从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地适应“微特质”,立足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微力量”的现实价值,根据“微特质”的新时代特点,努力打造凝聚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微力量”。因此,一是要建设优化一支由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等组成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微队伍”,强化微传播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全媒体网络媒介素养。只有紧跟新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微传播队伍建设,提升微传播队伍的理论素质、媒介素养、传播技能,提高对微传播活动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增强教育传播意识、引领示范意识、辨别研判能力和媒介驾驭能力。同时,不断吸纳壮大培养各类微传播人才队伍,善于利用有生力量和微媒介资源,增进引导效果,主动占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微阵地”、“微平台”,抢占微传播主动权,积极把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正确方向。二是要树立全媒体网络传播“微思维”,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话语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应该勇于激活“微思维”,创新改变传播教育工作理念,变“传者中心”为“平视沟通”,以凸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亲和力。主动适应和科学把握微传播的规律性特征,深入分析受众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逻辑、思想状态、学习特点、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契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推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话语通俗化、生活化的“微表达”,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微语化”建设。坚定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话语的创造性转换,建立完善微传播话语体系,积极探索话语传播规律,夯实微传播话语理论基础,优化创新微传播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摒弃晦涩难懂、说教式的、纯思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模式,创建创新微传播优势话语和话语表达,让表达通俗易懂、生动直观,让语言简洁大方、具体多样,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理论进行“软化”,强化话语的说理能力。同时,应强化微传播话语载体,坚守拓展微传播话语阵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微传播吸引力,不断提高受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微传播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进而牢牢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二、深入挖掘“微内容”,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坚持优质微传播内容是王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内容意指传播主体向受众大学生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息、符号和意义。可以说,有效的大学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内容往往需要科学巧妙地运用符号,精准地编织意义,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传播手段,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微内容,强化生产性创造和与时俱进,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应及时回应时代关切,满足受众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以增强微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微传播大众化的重要场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微传播的大众化与日常生活化,才能不断增强对受众大学生的亲和力、说服力和认同度。所以,一是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价值指向,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关照学生日常生活各类利益的“微诉求”。紧紧围绕大学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目标导向,改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内容概念化、理论化和抽象化情况,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契合点,紧贴时代现实和生活日常,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处着手,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为主要原则,紧扣学生物质利益、精神需求、学习生活、思想情感、认知信念、身心健康、娱乐休闲、交际方式等方面精细化嵌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兴趣度和共鸣性。二是应善于对接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采取主流意识形态仪式化渗透策略科学合理设置“微议题”。注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反映程度和关照力度。线下科学组织开展学科教育、纪念庆典、校内外文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形式多样的主流意识形态微主题渗透活动,将具有思想性、学理性和政治性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以接地气、深入浅出的方式融入这些微传播仪式活动中,以抢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制高点,从而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实践。线上通过主动谋划设计“微头条”、“微话题”、“微专栏”、“微空间”等丰富多样的微形式,善于利用微媒体的推送功能和互动功能,采用疏导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化争鸣为共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内化认同和价值信仰。
三、合理运用“微媒介”,推动全媒体融合新发展
微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主体与受众大学生就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交流传播的“桥梁”和载体,也是传播主体手中的重要“利器”。对微传播媒介的合理选择和恰当利用,是发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重要内容。如何主动借助融媒体微传播优势,创新微传播方式和渠道,应拓展微传播媒介的广度和深度,完善运用微传播媒介的体制机制,推动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激活新动能,不断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效益最大化。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要坚持微传播媒介的守正创新,主动适应全程融媒体,关照好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受众大学生使用微媒介的习惯和心理,推动微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创新,使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为此,一是要深入推动现代微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全面新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融合平台和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好现代微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各自特色和优势,科学实现融媒体之间的共融互通,打破彼此之间的边界壁垒,做到相互取长补短、无缝对接、无障沟通,线上线下交互迁移、联结互动,以“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融合微传播方式获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和深度践行,全力实现让每一种表达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观点、热点、事件和现象的传播媒介都能在大学生中形成微聚合正面效应。同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审时度势,在“个个都是传播者”的全媒体时代,应依据各传播媒介的属性和功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微传播的手段创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享的微阵地和新型平台建设,构建起多样化、立体化的微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各微平台和阵地的“大兵团”微协同作战效果,打造出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新平台和新高地,不断激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亲和力和创造力。二是应充分合理运用“微媒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优秀网络达人。网络达人作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过程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间角色者或重要影响人物,应大力打造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网络达人,树立培养好新时代的典型榜样、正能量人物和优秀代言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以这些优秀网络达人为“微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其正面有效发挥扩散传播、支配引导、舆论权威的作用和功能,增强网络达人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生受众的粘合性,提升微传播的正面效果。
四、充分重视“微受众”,精准把握学生传播群体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受众意指这一微传播行为接受与反应的大学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目的地,也是这一传播活动能够存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在信息多元交互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每一个大学生都持有一定的话语权。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更要精准把握“微过程”,根据受众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情况日益调适微传播策略,不断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微传播时代,受众大学生的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众大学生既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受传者和接受者,也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寻找者和生产者。随着在日益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现象的形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应依托于先进高效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精准传播,顺应“因人而异、千人千面”的微传播时代特点,改变传统那种“大水漫灌”的传播方式,从而维护和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效能和影响力。为此,一是要灵活运用受众微传播策略,充分调动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能动性。成功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离不开受众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大学生需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规律,大力发展使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合理采取正确实用、灵活多样、清晰明了、操作性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精准定位和细化量化微传播目标受众大学生,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不断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分众化,着力从时、度、效创新微传播策略,推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更具针对性,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落细、落小、落实,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接受以及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要精准把握微传播受众需求,科学细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微传播对象。了解受众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与个体化需求是前提。充分运用大数据、网络爬虫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传播等,深入掌握受众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基本情况、知识图谱、内容偏好、个性标签、理解程度和接收渠道,区分受众大学生的层次类别、学科专业、年级学段,准确把握其兴趣偏好和价值需求,尊重理解受众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思想心理,制作受众大学生真心喜爱并且乐于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并通过传播受众细分化、传播内容个性化、传播时机最佳化,按需甄选内容,做到靶向发力,实现内容与不同受众大学生的精准匹配和高度媾和,从而精准实现“信息找人”的有效微传播。
作者:裴文庆、温福英,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编号:20JDSZ3032);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度中共党史党建课题,(编号:22FAFUDJ008);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度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编号:11192110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