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数字时代,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导师的职责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知识整合者,是知识创新的引领者。当前,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面临着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方式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科研方式由“唯科研”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转变等挑战。针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面临的挑战,从多方面提出建议,以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研究生导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其职责主要是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方向和帮助”。笔者认为数字时代下研究生导师能力主要由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构成。
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指导师与研究生所从事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当一个人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后,就能够对本专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导师需要具备从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以及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深入了解。同时,导师还应具备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的能力。此外,导师还应具有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更多专业知识培训课程与实践机会。
研究生导师职业素养是指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首先,导师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导师要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做科研。其次,导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再次,导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导师不仅要做学生学术研究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还应该是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的领路人。最后,导师要有高尚的品德。此外,导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升。
政府、企业和高校作为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健全当地高校导师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制度,规范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考核等措施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能力水平。企业层面,企业可通过为导师提供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指导。高校层面,应着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并根据不同高校自身发展特点与定位,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总之,政府、企业和高校为研究生导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研究生导师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高校应建立健全导师培训体系,完善导师培训制度,注重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实践指导和科研训练,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与考核。首先,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等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高校应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专业特点制定研究生导师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方面,可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此外,高校还应根据导师的学科背景、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高校应完善导师培养与考核机制,如在培训中加入导师答辩环节、组建导师小组等,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总之,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考核制度。
导师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可以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指导。在企业的实习实践中,导师可以通过观察、参与、学习、交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与研究生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这样可以避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另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项目,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指导。这种方式既能促进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提升,也能为企业与高校双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两者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双赢。
数字化时代,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引路人,要避免学术懈怠,保持科研创新的能力。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导师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等技术手段将学生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视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研究生导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如 Python编程语言、R语言等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数据统计等研究工作。另外,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导师做出准确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设计,也有助于实现对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应始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自身人格魅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导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导师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高尚的师德,既要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又要带领研究生做好科研实践。其次,导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做好科研工作,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导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导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专业能力,并根据不同领域和学科制定相应培养方案。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就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首先,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导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建立师生交流平台,方便导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师生之间不仅要有教学上的交流,更要有情感上的交流,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多关心学生。同时,研究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索新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增强自身沟通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加强对导师的激励。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评工作,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从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设置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指标。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在学术创新方面,可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社会服务方面,可将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的奖励力度,以经济手段为导向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如对有突出贡献、重大成果或做出重大贡献的导师予以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管理和考核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生导师管理与考核办法。其次,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时应严格把控质量关。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群体的文化建设与宣传力度。一方面是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来增强研究生导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研究生导师成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还应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崇尚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另外还应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方面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术沙龙”等活动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方面的宣传力度。
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日常管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是实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制度。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制度,是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和规范研究生导师行为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可由高校统一组织,将其纳入学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范畴;二是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选拔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导师,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通过严格审核后才能进入培养环节。学校要加强对优秀人才和科研骨干的选拔和聘任,实行聘任制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和岗位聘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研究生导师进行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强化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学校要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才能做好研究生导师的岗位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字时代的到来,为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代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强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能为高校教学培养工作做出贡献,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作者:林立杰,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重构及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JXZ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