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林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提出,“共同体”作为整体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践育人共同体正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落实整体性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理念,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是以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诉求为重要前提、以共同形成的精神合力为凝聚内核、以交往互动为本质体现的共同联盟。
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国家始终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重点、创新方法途径、加强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针对实践育人,各国对高端知识型人才的社会实践教育都十分重视,把社会实践的理念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先后有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高等能力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行多元化主体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
实践育人共同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整体性发展理念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不同主体统筹利用校内外丰富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索更为高效的共同体协作模式,对于提高实践育人层次和实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路径;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将高校育人工作融入整个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更多主体的培养下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地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进主体间价值认同,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协同共进。但总体来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还处于初步推广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协同性不足,缺乏整体性设计和推进。由于高校自身的象牙塔情怀和各主体在工作重点、制度文化、功能结构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高校内部合作不力,政府指导和投入不够,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整合资源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功能优势,协同并进是共同体构建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多元育人的顶层设计协同、不同主体利益诉求融合、学生个体成长需求整合、实践育人性质内容弥合等原则进行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引导、主体身份认同、协同机制健全、联动激励强化的实践育人体制并以共筑愿景目标、共引精神价值、共构理论体系、协商参与、共建制度规范为共同路径。
完善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强大合力。实践育人共同体各个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构建政府统筹、高校实施、社会支持、企业服务、学生参与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机制:首先,建设保障机制,各参与主体如何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纳入自身的工作体系,利用各自优势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支持、场所保障、技术支持等条件保障;其次,高效运行机制。这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发挥育人成效的关键。在实践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与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建设机制等顺畅衔接非常关键;再次,质量评价机制。针对实践活动组织、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价值研判,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化、细致化,不同的主体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多方协同,全方位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有效对接各主体的需求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动力基础:首先,对标国际;其次,主动对接地市州政府。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发挥高校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了解产业需求,加强校地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再次,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协同。加强校企协同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班到企业现场实践,企业通过校企合资公司形式进入校园,服务实践教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问题、需求、发展为导向,构建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资源与育人资源、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多层次、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分类推进,促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特色发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并不是狭隘地统一规定性发展,应该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鼓励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分类推进、形成特色,可以从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三个维度开展,有针对性地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区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及意愿上存在的差别,满足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成长经历的学生的需要,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协同配合,以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特色发展。
项目驱动,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品牌化。依托相关专业进行实践育人创新模式的探索,项目化形式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同时加强德育教育与实践育人项目相融合,一方面项目设计合理化,培育精细化、专业化、可持续化的实践育人项目,打造精品项目;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规范化,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项目实践育人平台中,完善、健全项目平台运作。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道德品质素养,实现实践育人和德育上内在共通。
新时代整体性理念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高校办学实际与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整合各育人主体优势资源,推进多方深度融合,集聚实践育人效应,过程中强调共同作用发挥的价值融合、重视共同参与实现的协同互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路径,为高校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