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继承与发展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它对于大学生树立起自己对国家的认同与使命感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拟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将“活态传承”作为切入点,从课程开发、传承基地、品牌活动、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力图找到一条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活态传承”之道。对于高校而言,要有坚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责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上发展出来的,是从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中产生而来的。这就需要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的教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实施途径。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中华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不但留下了大量的可以看得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还创造出了很多奇特而又有意思的生活技能。我们既要对这些文物进行“固态保护”,又要对这些流传至今的艺术进行“活态传承”。活态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必须在其成长和发源的背景下,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进行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国家一向非常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也同样肩负着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为引领、培育健康个性的沃土,通过“活态传承”,将“非遗”技术升级的需要与高职院校倡导的“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将其以经验性教学的方式,纳入到大学生的班级、校园的各项文化生活中,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对非遗的维护与继承。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育人路径
中国人的文化信心,是以“古”为源头,以“今”为本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对中华优良传统的继承,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人的文化信心确立有密切的联系。在对我国民族传统“活”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为重点,从现实出发,积极地探寻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校方对此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对其进行精心的布置,做好“活的”继承和“文化育人”。将“五大特色”,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为职业学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个专门的牵头实施的机构,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进行专门的管理,并集合各方的力量和各种优点,来推动这个工程的实施。在这个工程中,要充分起到大学传播优良文化的主要阵地的功能,创造出一个浓厚的优良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通过对课程形态的革新,构建一种对传统文化“活态”教育的方式。要健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就应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让同学们有多种可供他们选修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课,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专业中,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例如,根据“文创”和“服装”两个主要的学科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纳入到学生的教育系统中,分别设置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民族服饰设计与制作》这两个学科,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团队式”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活动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性继承贯穿其中,共同推进“全员育人”。通过多种方式,以“懂礼貌、懂礼仪”为主线,以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为中心,对“懂礼貌、懂礼仪”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比如,以中华的“礼节”为主题,对同学们进行“礼节”的教学,并让同学们树立起“忠,孝,礼,义,信”等中国人的优良品德,从而达到对同学们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
建立链条式“活态”传统文化的育人方式,建立“活态”传统文化的育人体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以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在本校内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特色教育、传承与研究工作,以及创新性开发与公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教育与创新教育基地。要与省的区域文化特点相联系,选择在该区域内,有代表性的、特点的、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并以其为中心,构建出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普及空间、体验工坊、青年创意空间等,打造出一个多维度、可灵活变化的、多功能的以传统文化传习、教学为中心的主题研学空间。以体验内容和教育内容为依据,可以在空间中进行灵活变换,并搭建出一个教育体验环境。此外,还可以展开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传习等文化沙龙体验活动,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创新与推广的链条式育人模式的建立,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化育人提供了场所支持。
通过创建“活态”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对传统文化的活态继承对其进行了再一次的文化育人工作,将传统文化和职业技术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将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密切的联系,用一种团队制的方式来进行传统的文化课的教育。在课余时间里,实行比赛制、体验活动式、项目团队参与制等第二课的实践方式,持续地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扩展能力的教育,构建出一、二课堂内外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达到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大学生第二课堂进行整合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非遗系而言,举办“最美非遗”校内创新与设计比赛,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实施“立德树人”战略下的一次有益尝试。
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活态”传统教育和“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活态”教育的历史进程。在高等职业学校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们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自我学习与归纳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如果要进行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育人的教育,老师们一定要将其与自己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做理论性的宣传,却不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具体的指导,也不能仅仅重视对技能的体验,而忽略了与其经验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与此同时,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将传承教育基地作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化育人”的研究中心,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开发,最终将该基地为全校的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创意教育进行了整合发展。
(王芳,硕士,副教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