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传递促使教师职业成为一门极具影响力的专业,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顺应了教学改革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研究发现,教师在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共同体学习、校本教研、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内化、生成、传递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反思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并在新一轮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传递,有效实现了实践性知识“内化-生成-传递-反思-生成-传递”的闭环。
教师培训既能够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人经验性,也能够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践应用性,最终促成个人经验性和实践应用性实现协调统一。研究发现,教师培训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方式,首先,外出学习、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比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沃米易学app所开设的网络直播课程;其次,邀请资深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到学校召开讲座,对一线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与培训;最后,邀请教学督导、校外同行来学校进行听课、评课。这三种方法都能够直接有效地传递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出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一流院校学习有益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和经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于已有知识结构中,重构已有知识经验,提高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这一方法促使教师在传递实践性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新习得的实践性知识发生同化与顺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实践性知识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脱产到进修学校或培训班进行学历提高,学习系统化理论性知识,与已有实践性知识进行对话,促使新的实践性知识逐渐生成,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递“新生”实践性知识。
教师培训的目标在于使教师了解并熟悉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为未来教师传递足够地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应用性知识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培训,教师能够不断建构自己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经验,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激发教师在理论学习中体会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感悟理论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促使实践性知识的个人经验性和实践应用性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适合传递实践性知识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方法。教师与其他教师、教育研究者、专家学者或兴趣相投者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从而探寻正确、合理、有效的实践性知识,并可以共享、可传递的形式对其进行外显化表征。在这一科学化的研究过程中,经过共同体成员反复检验,最终达到集体一致认可的知识,便成为公共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经验对公共性知识进行合理化移情性理解,并在不同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反复检验,最终生成正确、合理的个人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正是经由“个人理解”到“共同体共识”、再由“共同体共识”到“个人理解”的循环而不断传递。每位教师都是公共性实践性知识与个人性实践性知识传递的“主人”。校本教研就是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典型代表,即在专家的指导下,运用叙事、行动研究等方法,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传递带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通过讨论、协商、交流、辩论、对话、合作等方式,实现不同经验视域下专业理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潜意识等缄默性知识的传递与碰撞,从而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教育教学的有益经验及知识,过滤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促使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及疑难杂症得以顺利解决。校本研究是教师重新审视教学问题,建构与更新已有知识经验,完善自身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实现了不同经验视域下教师公共性实践性知识和个人性实践性知识的协调发展。
教师在面对教育困境或教育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创新问题解决的教学行动过程中,通过反复检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背后的实践规则、教育理念、意象地合乎规律性,不断修善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为传递新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创造条件。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及行为的解释、分析和修善,从而提高教学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的独白语言,是教师内心的对话,其本质是“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的对话”“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对话”,核心是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重生”。一方面,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不合理”的知识(即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促使教师将这些知识加以修改、完善,传递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合乎情理的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巩固合理的、有价值的实践性知识。教师通过反思积累的实践经验,能够修善已有的不可行或不正确的知识,巩固和强化已有的可行或正确的知识,并能激发教师创造隐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新知识”的灵感,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传递实践性知识。基于反思的教学实践是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刺激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递进式获取,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传递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包括教育信念与价值观的知识、教学本质的知识、教学理论的知识等,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协调统一。
因此,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在教师学习、理解并接受理论性知识的过程中起导向和过滤作用,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的看法;另一方面,为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互相学习,参加实践性的教师培训,取长补短,促使实践性知识的概念进一步合理化,兼具个人经验性和实践应用性。与此同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公共性(即与人对话与交往)能够为教师生成并传递个人性实践性知识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帮助。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人性(即自我对话与交流)能够为教师生成并传递公共性实践性知识提供更高水平的见解与支持。因此,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公共性与个人性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实现实践性知识由“个人性”到“公共性”、再由“公共性”到“个人性”的循环传递。此外,通过基于反思的日常教学实践,能够缓解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对立的紧张局面,回归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协商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与教师已有经验的和谐相融,有效解决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关系方面的争议。
作者:刘睿媛 (首钢工学院 首钢技师学院 护理与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