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便利,社会正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对网络媒介而言,传播信息具有快速、范围广泛等特点,各种参差不齐的新闻信息正在影响着社会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媒介素养教育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不仅是专业传媒人士需要具备的素养,也是社会人们的基础素养,尤其是在21世纪网络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日渐凸显。为此,还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对待媒介的态度和思想,促使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监督者,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网络媒介的监督管理者,正能量信息传播者,为社会稳定开展提供一代又一代的力量。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中,媒体传播方式给受众带来一种被动式接受信息的感受,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同时也包含了开放、互动的特征。比如微信、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不仅给用户提供了更多话语权,也为用户表达自己意愿和建议带来便利,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传授关系模糊。随着各类数字媒体不断呈现出来,由此衍生出“媒介素养”一词,并且随着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正在不断外延、拓展。张敬辉曾提出媒介素养指的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公民需要掌握正确使用数字媒体的价值观以及态度。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不仅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社会使用能力以及数字思考能力,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青少年学习环境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指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平台,培养青少年辨别信息能力,强化青少年批判性思考能力,为青少年网络使用提供基础保障。
媒介时代中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在网络媒介中人们不仅是信息享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这也是人们参与媒介环境的一种独特方式。青少年在观看媒介信息的过程中,会针对某件事情产生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与他人通过互动的方式表达自身的看法,同时青少年在发表自身见解的过程中也会对信息进行传播,其传播控制点褒贬不一,为此,提升青少年媒介传播素养非常重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也有利于开展线上教育活动,青少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与更优秀的人才进行交流,这对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使青少年具备理智传播信息的意识。
网络安全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话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为了保护青少年人身安全以及隐私,必然要培养其自我保护意识,全面提升青少年对网络诱惑、谣言等问题预防能力。首先,需要提升青少年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使其明白传谣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让青少年明白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培养青少年个人隐私、财产安全等保护意识;最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帮助青少年养成不信谣、不传谣的素养。
数字化技术多种多样,为媒介平台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不断优化和扩大,促使媒介素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教育机构应当尊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并根据青少年成长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开展正能量信息传播、航天技术传播、微课、慕课等内容,在青少年心中树立良好的媒介教育形象。教育中正确使用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设备能够大大提升教育效果,目前网络学习方式也是青少年学习交流辅助阵地,为此,让青少年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很有必要,促使青少年正确处理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媒介内容而言,传播角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为此教育机构还需要合理使用媒介引导青少年思想,使其成为媒介“主人”,而不是跟着媒介改变思想。另外,还需要培养青少年媒介思维,媒介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处理问题的思维。智能化媒介要求青少年具备较强的辨别真伪能力,以便于青少年正确面对媒介娱乐化、虚拟化的信息,为青少年今后身心发展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减少网络带来的影响。
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学校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合力共同完成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式,首先,家庭培养尤为重要,父母长辈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他们不仅要做引导者,也是青少年的指导者。青少年学习能力较强,面对网络媒介他们很快便可以掌握使用方法,这就需要家庭中长辈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合理使用网络媒介的典范。另外,还应当及时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使其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引导青少年明辨媒介信息,并积极帮助青少年解决使用媒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学校也需要适当开展媒介素养培养课堂,将媒介素养渗透到课堂和实践中,并且积极研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学活动促使青少年成为媒介参与者、践行者、监督者、宣传者。最后,从社会教育方面分析,还需要青少年多了解事实真相,青少年在了解事情发生经过以后,对媒介中的传播信息辨别真假。指引青少年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将剩余部分展示出来,以便于引导青少年在判断事物时,应当积极思考事物的本质因素,了解事情经过,不可以通过片面信息盲目判断,以此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促使青少年根据媒介实践产生媒介思维,更容易达成教育目标,要想切实提高一个青少年媒介素养,还需要依靠青少年自身实践探索。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分析,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少年自我探索媒介行为,在此基础上指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媒介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将媒介素养显示意义发挥出来,促使媒介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辅助力量。具体而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现与其内在素养和外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需要充分重视青少年自我实现价值,借助媒介技术作为教育手段,鼓励青少年自我探究媒介素养。只有青少年自身深刻把握和理解媒介、社会、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够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反思、总结,基于此强化青少年道德认识,进而升华青少年媒介素养,以此实现媒介素养教育追求目标,从青少年角度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方向出现偏差。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其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完善,但要想对网络媒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介重要群体,网络对其影响力度较大,因此还需要加大网络媒介的监管力度,为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介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为此,必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互联网、媒介信息的安全性,制定健全的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媒介环境。现阶段,针对互联网监督管理工作而言,已经实施了多项规章制度,为网络媒介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严格控制了网络信息,一经发现存在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媒介内容就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角度分析,相继出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法律,以此作为监督管理依据,进而约束网络媒介信息传播质量。青少年是社会未来接班人,其思想和信念是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也是未来的希望,因此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安全使用情况,比如提升网络竞赛场馆的监督管理力度,优化网吧管理规范等,严格审查其经营手续和范围,尤其是学校附近区域内网络经营管理更需要严格监督,尽可能减少青少年步入网络经营场所的概率,为社会网络使用提供健康发展条件。
互联网发展推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传播,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媒介传播质量与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复杂的网络媒介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此,开展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需要以青少年媒介甄别、理智传播、自我保护方向作为媒介素养教育方向,通过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力度,开展社会和学校及家庭一体化教育模式,鼓励青少年自我探究媒介,加大网络媒介的监管力度的方式强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作者:陈超,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22C034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