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不断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部分受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作为互联网应用的前沿阵地之一,具有更高的网络普及率和互联网创新能力。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大学生成为“互联网+”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群体。
近年来,抖音、微博、小红书、微信等成为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微博超话等也随之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阵地。通过自媒体网络平台,大学生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他们从自身境况、校园生活、社会见闻乃至国家大事着眼,利用网络平台不断获取并传递信息。因此,正确处理并规范高校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校的网络治理能力,从而建设美丽和谐的新校园。
网络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大众思想和情绪在网络上的一种反映。其中包含着网络受众对于社会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个人价值判断,也反映着管理部门对网络的一种管理状态。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更多元复杂。网络媒体在高校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高校的网络生态环境,这种网络生态环境呈现以下特点:
受众群体参与度高。高校以青年大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因其具有知识水平较高、年龄层次更年轻、群体聚集性更强、社会关注度更高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在高校群体中的传播面更广。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低门槛、高透明度的属性,释放了善于表达和富有热情的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使得他们在其中传递情感、抒发热情,获取更高的关注度,赢得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容易对热点信息产生较为主观感性的判断,容易将普通的网络信息催化为热点信息,推动着网络信息焦点的扩大并泛化。
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及时。自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信息的高效飞速传播,同时也加速了网络生态环境的形成。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娱乐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近年来兴起的线上教学模式,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因而网络信息和网络事件在高校更容易传播。多数高校的热点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到社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复杂。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焦点更加广泛,高校网络生态环境中传播的主题也更加多元和广泛。由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受教育程度较高,使得高校网络生态环境内容更加复杂,例如,校内的安全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校外的各种社会热点等,都会成为高校网络生态环境内的传播内容。
面对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高校要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管理,拓宽网络生态治理路径,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生态治理体系。
健全高校网络生态治理的体系基础。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构建纵向的网络生态治理体系,筑牢高校网络生态治理战线。在高校管理层面,可以成立网络生态治理专项部门,横向沟通其他各部门,将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处和二级学院之间进行有效互联,纵向链接学生和教师群体,制定适合本学校的信息分析和应对处理办法,定期发布相关政策和分析报告,进行积极的生态信息引导。同时设置专门的信息处理应对办公室和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确保信息的准确上传下达,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率。在教师层面,将所在班级构建成一个处理信息的集体,下达个人,上至学院。在班级内部设置相应的信息处理负责人,及时了解同学的舆论动向,积极回应诉求并解决问题,若无法处理则及时上报和预警。在班级内部开展互联网信息分析课程,提升在校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主动与重点群体进行日常的了解沟通,重点把握其动向。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主阵地的作用,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塑造。在学生层面,青年大学生是高校网络生态安全和网络生态治理的主体,是完善高校治理体系的主要撬动者。在校大学生要自觉主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要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将自身的网络安全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面对复杂信息的高强度冲击,可以做到明辨是非,积极引导主流的网络价值取向。大学生可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积极举办“校园安全周”等活动,通过科普答题和小游戏等形式,普及校园网络安全知识,提升自身防范意识,增强网络生态治理能力。
增进高校网络生态治理的科技赋能。科技滞后会引发处理方式的钝化,单纯的设置部门和发布政策,无法真正解决互联网思维下的突发事件。高校应积极改革推进“场景化”教育,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校园内网络事件的预警、分析、处理和反馈总结进行优化。将技术赋能作为高校网络生态治理的支撑,推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信息处理中的内化。在线上平台、校园APP等设置人工智能客服反馈,及时回应在校师生的网络诉求。在线下校园里设置大数据信息信箱,将师生的诉求意见及时上传并进行分析处理,将智能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治理的各个方面。
提升高校网络生态治理的应用能力。发达的自媒体平台,是高校师生社交的主要工具。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入驻自媒体平台,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注册自己的官方账号,面对相关重要信息事件时,能够及时、积极、主动、准确地发声,最大可能地在自媒体平台中消除影响。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思维较为活跃,相较于课堂和书本,更愿意去接受在自媒体平台中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因此,高校在知识普及和网络生态治理方面应该“下沉”和“软化”,用当下流行的形式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网络生态治理能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去引导信息传播,对网络中存在的变量因素进行科学引导,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总结网络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促进网络信息的科学传播,使自媒体平台转变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创新高校网络生态治理的交流渠道。对于高校的网络生态治理,需要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管理主体相互配合,打造完整高效的组织网络体系。纵向来看,高校作为主体单位,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无法全面地掌握复杂的信息传播进程,这就需要高校与所在地社区、县区、省市甚至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及时沟通配合,打造信息沟通反馈的“快速路”,高校及时将内部师生的建议和问题进行整合反馈,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参考,各级政府部门通过高校的信息传播热点案例,及时修正完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高校网络生态治理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经验支持。高校和社会间也可以将彼此的经验相互沟通交流,为各自的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创新性建议。横向来看,各高校之间也需要定期围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展开交流合作。目前高校的布局多为“大学城”形式,即一个地理区域内分布多个高校。大学城内的各高校交往密切,学生之间联系紧密,更易产生相关网络舆情。这就需要各高校之间建立稳定的沟通合作机制,针对共同的网络信息事件,互相配合,共同应对。针对学校专业性的不同,同类型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合作,如体育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等,同一类型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学生特性等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通过一定的交流机制,互相借鉴经验,实现网络生态治理的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高校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实施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力量,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情况,要把握住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样化治理手段,建立全方位网络生态治理渠道,构建立体化网络生态治理体系,通过有效和积极的治理,促进高校网络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 李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