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建构华夏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中国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积极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收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1557项(3610子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建立了地方非遗代表性名录,并不断向市级和县级拓展。截至目前,进入县级以上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超10万项,可见我国非遗保护基础性体系的建设已经日渐丰富与完善。
“十四五”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要五年,也是全面提高我国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非遗工作具有全民共业的社会属性,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层面凝聚共识,共同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弘扬。在学校教育层面,国家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中小学开展普及活动、省级集中展演和全国展演三阶段推进,其中高校参与面为90%,中小学达85%以上。如何在现有普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高校优势与特色,校企地深度联动协同育人,共同助力非遗传承保护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目前有待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高校是基础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非遗相关的学科体系、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多所高校已作出有益探索。如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非遗课程列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成立了非遗学科的教研中心,并编写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高层次、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此外,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联合培养方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研培计划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修养、实践创作突破,帮助传承人增进文化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非遗保护理念传播,推动院校的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扩大非遗的高校传承人群队伍。在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中显示,2021年度参与研培计划已达121所院校,覆盖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类高校,在非遗的高校实践中,发挥学校特色传播优势与艺术类多学科多专业特色,将非遗融入教学体系,积极搭建校企地合作平台,与多家非遗传承单位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实践与合作。2019年,“浙江传媒学院桐乡非遗文创实践教学基地”获批浙江省“十三五”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立项建设,基地立足桐乡、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围绕“传承、传播、传新”的“三传”理念,探索“非遗进校园”高校新模式。经过三年的建设,以讲座、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研项目等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先后获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师生作品获国际级专业竞赛、国内学科专业竞赛与专利若干。
2022年11月8日,基地建设成果巡展的首次展演“道济传薪·竹云”在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道济传薪”是“浙江传媒学院桐乡非遗文创实践教学基地”的非遗传播展演品牌。首次展览以浙江省级非遗技艺“乌镇竹编”为主题,集非遗传承人作品、浙传学生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教学成果作品、环境舞蹈展演、讲座与非遗技艺体验于一体,是一次非遗传播与创新发展在高校跨学科、跨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一次“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尝试。展览期间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与较大反响,并被浙江非遗等媒体宣传报道。
展览从策划到执行历时近三个月的时间,由浙传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带领含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编导、会展经济与管理多专业所组成的学生团队共同完成,是一次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多样化融合的教学现场与成果呈现。展览共展出浙江省级非遗“乌镇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先生三十余件竹编作品,以及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竹编技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的课程作品、毕业设计作品。本次展览的策划团队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展示设计等学生组成;展览视觉导览、手册以及衍生产品由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完成;摄影专业学生专门赴乌镇竹编陈庄村历时一个月拍摄纪录片,在展览现场进行影像播出。此外,音乐学院的师生团队,以乌镇竹编的形态与竹编技法为创作灵感,进行了环境舞蹈创作,在展览现场与光影间演绎“竹”与“舞”的隽秀婀娜。展期过程中还特别开设了“乌镇竹编”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与《非遗的魅力》大讲堂,吸引了众多师生来到现场,在传承人带领下体验有趣的编织之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华所在。首次展览结束后,团队已开始筹备安排赴省内外其他高校及地方文化礼堂的巡展计划,将经验与实践推广开来,在更多的建议与合作中继续完善与成长。希望通过持续开展此类由校企师生深度参与、融合实践、独具特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展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综合成果,使高校师生在融汇、交流、感知中更深切地了解非遗,进而为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年轻学子们,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高牧星,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在站);莫冬蕾,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钱利淮,“乌镇竹编”浙江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产品考察(实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