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20年3月,国家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教学育人方面,以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为目标,充足和正确的劳动教育实践是达成目标重要途径和方法。
高校建设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响应国家提出的充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要求,构建全体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作为国家和社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开展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学,各类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拥有了完备的师资力量。开展具有学科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劳动价值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要形成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继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积极性,采取强有力的实践策略,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理论与实践策略结合,奠定劳动教育的实践基础。高校教研团队可以推出精品课程,逐步打造具有自身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发挥高校优势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的每个专业开设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比如,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和企业高校研学的模式等。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加强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相互结合,借助新时代现有的新媒体技术,促进劳动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有关劳动模范、最美中国人和大国工匠精神等座谈会和演讲;采取劳动模范、工匠和学生结合的形式,聘请劳动模范、工匠担任劳育和德育导师等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实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清晰认知。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有趣的线下劳动实践活动,通过调研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还是比较重视劳动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大高校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主要学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实际应用。要重视课外第二课堂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度,让学生重视起来。课余时间学校、学院、班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不仅培养学生的劳动以及创新的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也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找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我认同。
教师与学生协同合作,助力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对高校来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理念,要求学生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现和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因此,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劳动教育教学,使劳动教育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对于教师来说,高校教师在助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提升教学能力上下功夫,打造劳动教育的精彩课堂。二是整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相关劳动元素,在课堂中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提升学生在劳动方面理论的认知和深入学习。三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学校的教研,做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逐步形成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要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学生内心对劳动是否认同是育人的重要衡量标准。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稳定性的发展基础上,积极促进学生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三者互相融合,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劳动技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提升。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构建劳动教育的教学平台。2017年 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这一概念。随后,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促进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雏形走向体系,从理念走向实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一章具体着重讲到劳动教育和劳动观念的知识。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梳理教材内容同时提炼劳动教育素材,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专题来讲授。或者结合现实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讨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劳动法律法规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四门基础课程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对劳动之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作用与意义进行系统阐述,深化学生对劳动在人类成长进步以及社会发展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知,引导学生明白能力的提升和幸福生活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劳动,立志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要结合史料,汲取中国历史的实际案例,用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程,在中国近代建设史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变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用辛勤劳动实现 14亿人口脱贫致富。要逐渐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劳动和奋斗的时代价值、时代意义和人生价值,把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理解融入到教材知识体系中,比如,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教学与评价相互结合,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完善健全劳动教育检查和评定制度,这样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劳动的主动性。一是依托劳动教育的本质特色,围绕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进行劳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实际劳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用劳动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同时,展现自我社会价值,提升自我认同。二是各个高校完善健全劳动教育检查和评定制度。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能动性。一方面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评选优秀劳动学生,充分发挥优秀劳动学生典范指引功能、互相激励促进功能、反馈完善功能;另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校学工处、校督导组听课评价、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同行听课等评价、学生评教中重点增加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以此作为激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精神得以一直得以延续。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是劳动使我们的社会进步,是劳动推动了文明发展。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奋斗者,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尤为重要。“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最光荣,美好生活靠劳动来创造。高校要深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悟时代责任,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技能技术强国的目标,这不仅可以加快实现“五育”并举以及大学生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将会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者: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邹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