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立德树人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加强高校教师德育能力建设,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教师德育能力系统提升策略,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各类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紧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需求,立足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这一任务,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创“新”性做好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工作。
构建以教师德育能力培养为核心,高校领导、分管校领导牵头、各职能科室和院(部)教研室齐抓共管的德育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联合教务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学院部,通力协同,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德育能力提升计划,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培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为保证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质量,各高校要构建教师德育能力双循环提升模式,即校内与校外双循环,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以校内循环奠定提升基础,聚焦于基础能力;以校外循环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认知境界,知不足然后不断改进,通过多线多路推进,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教师德育能力的内外双系统循环发展。
要完善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各项保障机制,为教师德育能力的系统提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升空间,提供协调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激励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能力的自我提升工作。如建立教师德育能力提升项目专项经费制度,作为学校的重点项目,从学校经费中切出来,实行专项经费管理,做好经费的底层保障,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各高校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德育能力培养,落在“实”的位置。
把标准做“实”。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要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与考核评价标准,将标准落到实处,用在实处。
把监管抓“实”。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设立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岗、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经常性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形式,在学校营造“抓师德、转作风”的良好氛围;不断健全师德师风激励约束机制和监控评价机制,着力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实践平台,把师德师风建设抓紧抓实抓到位。
把典型树“实”。深入挖掘、评选师德师风典型事迹,组织开展“最美教师”“教师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树立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并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师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教师提升德育能力蓄积动力,坚定立德树人信念、培养道德素质、提升课程理论水平和德育能力。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各高校要立足创新,以“变”求变,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开启课程改革新篇章,让教师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切实提升德育能力。
加大课程宣传。各高校要在深刻把握各门课程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宣传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文件、会议、网络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高教课程改革,使教师增强对课程改革意义、作用、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和制约因素等认识,厘清认识与实践误区,为教师营造人人乐于参与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丰富课程建设载体。教师德育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的工作系统,形成多方协同的合力,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德育能力的实效性。要以学校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文化为依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统筹整合教室、实验室、用人单位、教育基地、社区、网络媒体等优势资源,有效借助微博、微信、论坛、学习强国APP等媒体资源,充分利用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媒体育人,不断提升自身德育能力。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创新专业课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思想内化于心;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作用,开展指导学生社团、实习支教、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立德树人能力外化于行。
创新课程建设机制。各高校要创新完善课程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创新构建课程改革建设制度保障机制,确保课程建设有制度安排、有政策支持;创新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确保课程建设有为教师有位;创新完善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建设跟踪反馈评价机制,确保专业教师在高质量课程建设中,快速有效提升德育能力。
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各高校要科学构建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既要科学构建课程建设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程体系全覆盖、教学体系高质量、工作体系高效率;又要科学构建课程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体系、能力提升体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形成特色,以确保课程建设改革工作任务落地落实,改革的高质量推进;要健全德育能力考评体系,定期开展专业教师德育能力考核,确保专业教师思想觉悟强、家国情怀浓、创新思维辩证、观点视野开阔、生活习惯自律、人格魅力独具。
教师既是能力培养的主体,也是能力培养的服务主体。各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发挥好“服务主体”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服务团队的“引领”作用。各高校要积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德育能力提升服务团队,并切实发挥服务团队对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引领”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师服务团队。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的力量,创新地抓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引领作用。如让思想政治教师创新性地引导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并引领他们将其适时、适地、适量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第二,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团队。如让教师发展中心人员根据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第三,校内外专家服务团队。通过深度调查专业教师德育能力,发现专业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集中力量阶段性攻克,需要校内校外的专家通过讲座、咨询等方式进行引领、示范和指导。因此,各高校要整合好校内外资源,选配好校内专家服务团队,遴选好校外专家服务团队。
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拥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师德育能力培养中有着舍我其谁的龙头作用。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师德育能力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各学院联动的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管理机制。各高校要创新性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引领专业教师筑牢信仰之基,提升课程改革能力,进而提升其德育能力。如建立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机制和集体备课机制,增强专业教师的思想底蕴和素养;创新性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创新性地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培训;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德育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专业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为高校专业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提升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以“新”应新,科学作好德育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以“实”促效,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变”求变,聚力开启课程建设改革,以“引领”促提升,切实发挥“服务主体”作用,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才能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才能全面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全面提升。
(作者:李波,湖南工商大学讲师、湖南工商大学智慧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21】352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