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康熙朝是清王朝由乱及治的转折时期,在朝廷倡廉惩贪的情况下,吏治渐趋清明,廉能官吏辈出。一些廉能的官吏中有的政绩突出在任时就博得“青天”之名;有的被作为公案小说的传主,其事迹在民众中流传不衰成为无所不能、无有不解的清官;也有的得到皇帝的褒奖,被树立为廉能的楷模。其中,被传为佳话的是康熙一朝出了两个同名同姓的于成龙。
两位同名同姓的于成龙都是起自州县官,都有清官的名声,都得到康熙皇帝的表彰,都升任方面大员。在前者曾为上司,康熙皇帝又要求在后者学前者所为,在当时就有“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的说法。出生早的于成龙籍贯山西;出生晚的于成龙,字振甲,谥号襄勤。《清史稿》记载:“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作者孙东振、陶文冬所著《于成龙全传》叙述的就是振甲于成龙,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后于成龙。
于成龙(1638年-1700年),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历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最”“本朝第一贤抚”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关人物事迹均有史料支撑。全书上下两册,共计85万字,以年系事,以事录人,以人记史,分为“青少年时代”“第一个职务:吏部笔帖式”“初任乐亭知县”“滦州知州”“再任乐亭知县”“通州知州与抗震救灾”“江宁知府”等十六个章节。本书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康熙朝“当事人”原始史料记载,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清晰说明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物事件内在逻辑。
《于成龙全传》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十年乐亭县令、三载抗震知州、刚直江宁知府、两任直隶巡抚、远征漠北督运、呕心沥血治河的大清名臣的一生,去了解“下河之争”的始末、直隶扫黑除恶的铁面、远征大漠的困苦、兴修水利的艰辛。
此外,《于成龙全传》加入了大量历史人物、地名、满蒙注解,可谓一部“于成龙”,半部康熙史。(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