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立足于新发展时期,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工作需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大学生在校就业教育具有较大的目的性,从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目的来看,让大学生将自身在校所学更好地与社会市场当前就业需求相结合。
要树立就业工作前置思维,对高校而言,在招生过程中,根据历年来的就业情况和市场调研状况,对市场中较为热门专业和相对困难专业加以统计,灵活调整高校不同专业招生指标和师资配备。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树立正确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堂中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顺利完成学业是就业的前提。因此辅导员要抓紧学生的学业培养,加强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为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打好基础。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政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对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增强就业工作的个性化管理,精准帮扶就业。对此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的信息不仅要关注到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同时也要结合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意向。利用互联网优势,对学生求职需求加以统计,并根据其工作意向地区、工作内容等信息进行二次精准分类。
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实行小班制教学,精准地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就业。在面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点对点发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专业性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建议,让就业信息更有作用。
此外,精准帮扶就业更应当采用“一生一策”的就业管理模式。如果学生的意向是考研,可以根据其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干预和指导,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备考心理状况,更多地了解目标院校的考试情况,使之尽可能在毕业时考上自身理想的学校。
高校应当多管齐下引导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其去往繁华城市实现自身的远大理想,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思想。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在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班会,通过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典型事例和“树立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指引,让学生养成不畏艰难险阻、为国家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同时,做好基层就业政策的宣讲,提升基层就业政策对高校就业学生的影响力,让基层不仅能够做到人才引进,同时也让人才能够长期为基层的发展发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基层工作人员到高校面向大学生展开宣讲工作,用自身的亲身经历讲述基层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发展状况以及相应的待遇等,让对基层岗位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与环境。对于高校而言,还可以从实践出发,为学生搭建基层实习平台。并加大鼓励力度,让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开展实习体验,了解基层工作内容,通过实践的方式带动自身就业。从目前基层工作者选拔的情况来看,往往还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对此,政府与高校应当同时发力,对基层岗位选拔机制加以创新,让有志向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都能绽放青春的色彩,通过个人理想的实践,为国家发展增添力量。
(作者:李云凤副教授,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课题项目:2021年广西教育厅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市场视阈下医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1ZJY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