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通过创新创业的融入,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新时代的要求和观念助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以实际行动将所学所想转化为现实。由此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课程中,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目标的全方位实现。
夯实公共教育的根基。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目的在于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品格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使之具有更为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同时掌握好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在教室里接收到创造性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又要让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的发展,理解这个国家的运作方式,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工作精神,让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变得更加强大。通过课堂、校园和社会实践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课程实践育人体系,在其中更加充分地展现创新精神,并寻求新的发展生机。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内创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是非常具有显示意义的,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种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对师生的思想观念形成长期的影响。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意识。大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学风、精神风貌等方面,在学风、校园精神的基础上,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为网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则可以通过与外在的活动来实现道德教育的作用。高校与企业建立的校企实习模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品德,更好地在短时间内改变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目前,互联网是学生认知世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媒体,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冲击,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网上舆论环境,通过网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创业的认同感。
(蒋艳锋,教育学硕士,讲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