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级建设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既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知识与技术训练,又要注重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高校学生是我国年轻一辈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新时期的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下,能够不断地得到培养,实现自身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使之认识到自身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性教育,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意义进行剖析可知,大学能够通过这一体系构建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来实现对学生自身人文修养、思想品德、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
本科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模式、原则与意义
从构建途径来看,可以采取加强高校与文化组织、大中小学等各方面的协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传承。通过各个方面之间的沟通协作,可以提升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从而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协作,利用高校科研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各类文化资源。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全方位融合。
从构建原理出发,学校的教学开展应该遵循“融合”的基本理念。从整体上讲,要确保各合作对象平等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通过经常性的交流,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基础资源和教育优势,充分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从实际出发,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积极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构建价值观上,一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学校教研室统筹,文化老师与文化机构的配合,为学生提供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提升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水平,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在教学中要准确地对文化课的教学进行定位,如把历史、诗词等融入到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让他们“知兴替,明是非,志高昂”,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二是高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与其建立起合作办学平台,充分发挥其资源的作用。比如:与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邀请教师、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研究者到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讲座,向广大学生展示当地的优秀文化,并利用剪纸、舞蹈等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从而更高层次地完成教学目的。
此外,还要把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高校开展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其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培育的进程中,应强化各协作单位的配合,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使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作教育,可以使各机构之间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在大学与文化机构的协作下,运用大学资源对本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整理,并为教师、学生搭建一个文化实习的平台,让他们把所学到的文化运用到实习之中,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科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首先,在高校校园中构建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生态系统。健康、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渗透性、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校训、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制度还是校园媒体信息等,都是中华优良文化的物质载体,能够激发学生从外在需求到内在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通过对学校建筑物及校园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和谐、信守承诺、重义轻利的观念融入其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加以融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明校园的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对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物质载体的作用。推行“校风建设”,通过校内景观、宣传栏等形式,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警句、历史故事充分展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注重细节,在学校建筑内外、墙面、电梯和校园内空旷的地方强化人文规划,体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其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价值评估体系。构建以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机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意识。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人文素养和价值思维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能力和高水平的人格修养,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的个性化人文素质的展现,也反映了自身的健康发展,确保其在未来与社会做到有效衔接。高校的综合人文素质培育是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有效体现,对此,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教学激励体系。以“课堂学习”和“实习”为衡量的重要指标,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同时,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与评估机制,搭建一套有实现价值的教学模式与评估系统,考核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最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教学队伍建设。在这一方面,必须要有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骨干力量,要强化对广大老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形成了一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师和兼职专家组成的教师团队,担负着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通过开展师德建设,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外部的教育活动,以师德为本,以教师的高水平素养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行,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人格等方面素养,实现对较强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级建设人才的深层次培养。
(作者:吴重江,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