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直接影响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的放矢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以学生获得感为基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量,能够为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思政课获得感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感到满足的主观感受。关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学生获得感,既要从理论角度对其内涵及外延加以界定,又要从实践中挖掘特定的标准予以评价。
学生获得感,从词源学意义上解释,“获得”是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获得”应用于以下三个场景:“(1)获得好评;(2)获得宝贵的经验;(3)获得显著的成绩。”概言之,“获得感”的产生离不开“获得”存在的场域以及“获得”产生的动力。
从学生获得感产生的思想环境来看。学生获得感往往源自于需求的满足以及期待的回应,表现为思想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转化。这与学生对思想理论的理解与认可密切相关,因此提升思政课的解释力、对学生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党史是对党从成立以来百年征程的历史总结,思政课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思想实践,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涵,有利于从理论与逻辑的统一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从学生获得感产生的动力源泉来看。人的精神需要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内在动力,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需要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动力,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的需要是学生获得感产生的直接动力。充分利用思政课,使学生全面了解党史中的重要事件,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自信中产生获得感。
基于对学生获得感来源的考察,我们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学生获得感定义为:在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对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客体持续产生的正向的、积极的收获感。这种感受可以表现为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对党史学习教育教材的认可、对思政课师资团队的信任、对党史理论理解的深化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
第一,主体层面的课堂满意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助推作用,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党史学习教育教材为基点,借助思政课教学,加大对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
第二,过程层面的知识需求度。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党史学习教育思维,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需求转变。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及时做好思政课教学反馈,以学生的知识需要为工作重点,及时调整课程布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结果层面的课程认可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进一步改善单一的、静态的成绩评定方式,将着力点放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中,使学生科学认知课程价值,真正发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应有之义。
面对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学习,必须基于思政课教学现状,深入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展开思考,并从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学生受教育需求、师生学习互动等三个方面尝试突破。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为核心提高学生认知
一是要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持守党史学习教育的边界。在党史理论研究中对既有史料、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边界,从学理层面辨析党史与其它历史,尤其是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刻把握党史在“四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获取正确的党史知识。
二是将党史学习教育具像化融入思政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课堂教学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主阵地,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得到对党史的直接认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直接反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具像化,需要教师将自身知识水平和党史学习教育体验转化为课堂党史教学内容,利用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话语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科学认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知识获得感、课堂收获感。
(二)立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开展思政课教学
首先,要围绕思政课的课程特点,立足党史学习教育教材,以学生受教育需求为核心,明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有计划地对党史学习教育各个环节展开教学设计,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反馈,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学把学生们迫切关心的党史学习教育问题讲清楚,定期做好对学生关注点、兴趣点、难点问题的梳理总结,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党史重点有效融入不同类别的思政课教学中。
其次,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落实教育教学环节的主体责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等多个要素,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支撑,才能提升学生的党史学习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无限作用。
(三)基于师生学习互动彰显学生主体作用
师生互动是产生党史学习共情的直接来源,基于互动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内在动力。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条化教育,立足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布局,使学生在学习党史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主动感悟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来之不易,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第二,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微课等微平台与学生展开互动。在教学思维上超越刻板的师生教学角色,给予学生搭建微平台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日常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建设、运营、维护,在实践中养成主动关注党史学习教育热点,捕捉党史学习教育信息的习惯,在鲜活的教学应用中产生获得感与归属感。
学生获得感判断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尺度。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重视提升学生获得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
(作者: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梦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研究”(课题号:DFY-LL-2021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