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新时期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准则,在这一准则下思想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本性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就是思想道德规范精炼出的最为原始的形式,更是学生文化素养养成的基本保障。所以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寻求对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关策略既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更是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先民对生产生活不断总结并浓缩而成的核心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极强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特征,有着非常长久的生命力,并且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弥新,已成为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既反映出中国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育人思想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它的精神内涵表现为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爱国主义精神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缩而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意识形态。优秀的人文精神在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反映着中国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良好的人文精神能使大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清晰而坚定的道德修养才是反映新中国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而大学生群体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优秀的道德修养会彰显出学生自身思想认知水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念的塑造和德行的增强,才能保证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很强的本土性与民族性,是在各民族、各地区、各风俗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地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些是我们国家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会显示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学生也将接受这些源于千年前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成果,这将是丰富中华民族形象、树立中国精神、展示时代风貌的重大成果。它是增强大学生民族归属感整体水平的媒介,也是树立完整华夏形象的基础。
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我国目前已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年代,融媒体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使得多国文化涌入中国;再加上大学生是祖国新生代群体,视野更加开阔,能接受外界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受多元文化影响与冲击,大学生自身文化观念塑造具有多样性特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感知力不强。所以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造成中国人文化感知意识丧失的主体。
在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把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在众多文化的映衬与比较中进一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内心的作用,增强形象、发掘精神;高校深入挖掘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信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加其文化自信,并使大学生能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中国文化,使其敢于进行文化竞争、文化创新与文化推广。它既是奠定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根基的重要路径,更是全面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实保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作为思政教育本土化与时代化的基础。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的一个核心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入孝出悌,尊师敬亲,谦逊礼让,虚怀若谷等思想,既是美好人际情感的刻画,也是学生修身养性所需的核心品质。这一切,都会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促进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院校的引导作用。高等院校教育决策者和工作者应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深度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文化主阵地为立足点,构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良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认知,继承和创新的热情,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一方面,应进一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在高校思政课堂等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帮助下,在专业教学,各学科教学层面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益思想、价值观念、爱国情感、思维方式及道德情操等融入其中。以符合大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的、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等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基于不同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和人才发展需求,并根据社会的前进方向,创造出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如文学类专业重视文化对世界的改造,工科类专业则注重文化对人类精神内涵的充实。这一途径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多元性,并积极促进传统文化在教材、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中相互交融。
以家庭为依托,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还需考虑到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以大学生发展环境为出发点,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指导与教育目。新时代教学方法中,凭借各种新媒体的学习方式,能把大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而家庭生活就会被当作一种灵活性教育素材运用于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发掘大学生家庭的好家风、好家德、好家规等,并以之为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塑造;进一步启动家长,提高家长对大学生教育的参与性,家长开发其教育价值。高等院校可采取家校联合等形式引导家长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陪大学生一起开展日常生活实践或课题研究等。例如以家长独特的眼光和成人的视角,向大学生阐述自己对于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并形成自己深沉而不可泯灭的真情实感;再如依靠家庭原生态自然环境来传播知识文化、规范行为、塑造人格等,这样均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再如塑造典型家长,鼓励每位家长都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发展中去,使大学生能体验到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浓厚的亲情。受良好亲子关系熏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较强自信心,也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以社会为依托,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思潮引领的核心要素,更是社会核心理念创新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它能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使社会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之中。所以,从社会层面,各级政府、各类机构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元方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环境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文化实践,使大学生转变观念,为社会和自己服务。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对社会和学生本身所产生的作用。使学生愿意接触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实践者。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彰显出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所以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进程中,无论是大学生、高等院校还是家庭、社会及其他视角下创建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既能全面提高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又能形塑中国精神传承华夏文明。
(作者:安英红、刘小丽,硕士,讲师,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HB21JY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