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过程,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强大的人才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务必要抓紧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同时,在思政内容的选择上,要高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等相关课程知识。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价值作用。要正确认识到党的历史就是对于学生思想教育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因此,必须要抓好青年学生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用真切的话语和具有感染力的描述,讲好党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革命英雄所具有的雄厚力量。让红色的基因更好地在青年学生中继承,让革命薪火做到真正的代代相传。
立足于新发展时期,高校应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建设,使之能够担当起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的重任。对此,首先要立足于理论逻辑,确保高校的思政课程与党史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融会贯通。其次,要着重注意实践逻辑,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内容的开展同向而行,共同发力。
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会贯通。从我党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一部在逐步创新、逐步创造的过程。回顾我国百年党史,其中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向前,加强理论探索,促进社会实践的过程。而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通常选取系统化的形式,以思政课程纲要为基准,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如果能够高度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让两者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相互印证,则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对于高校学生的引导作用。做到内容的统一,就要追溯两者的根源,寻找两者的相同基因。
第二,高校思政课程目的既包括阶段性,又具有整体性,是完全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同时,也正因为有了思政课程体系的各个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做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就是要确保双方教育目标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目标共通,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在三观形成的时期获得正确的人生指引,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三观,不断增强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思想的认可和前行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对自身国家的信任与理解。换而言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党指导思想的价值和真理,使之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从心底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人生未来旅途中的强国之路。
从实践逻辑来看,两者主题设计实施同向发力。加强青年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主题学习形式,实现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加强学生思想武装等目的。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活动环节,要根据思政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主题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升华自己的理想。正因如此,也体现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两者同向发力,无缝衔接,才能更好地面向学生,发挥更加积极的育人作用。例如带领学生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了解党的伟大成就。带领学生以参观、访问、考察的形式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展,更加深层次地认识到党的发展历史和党的发展之路。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讲好党史专题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党发展史中的壮丽篇章,也可以充分展现我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激励学生勇于承担时代重任。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路径,首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想要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兴趣,就要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与落实。例如,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确保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多方面了解到我党的发展历史。但始终要注意的是,无论形式与内容发生如何变化,要始终坚持政治性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
其次,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青年一代成长于党团结领导人民强起来的时代,加强学生对党史的了解,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历史认同感,凝聚青年一代的力量,更好地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对此,作为思政教师,首先要帮助青年学生形成对党的历史记忆,加强党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加强学习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事件、英雄事迹和理论创造等等。
最后,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无论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是进行思政教育,其最终的教育任务内涵一致,都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加强建设性意义,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正确地分析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张光明,硕士,讲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基础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