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色基因是我们历经千难万险和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具有经久不衰的传承价值。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依靠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许多高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增大红色基因教育比重,为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奠定了教育基础,为培育时代新人开拓了新的途径,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都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各类文化陆续涌入高校教育领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也给文化传承带来较大难度。因此,高校将红色基因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学科中,能将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进行扩展和深化,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红色基因中蕴含着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思想观。同时,其中一些政策方针、实践经验也给高校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带来一定的思想启示。因此,高校开展赓续红色基因教育工作,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着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未来民族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形势愈加复杂,需要有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来为祖国的建设撑起一片天,这时就需要加快培育时代新人,全方位践行人才培育的宗旨。而高校开展的红色基因赓续工作就是从思想上培育人才的一项现实举措,其中的红色文化精神、传统文化品质都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成长成才。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但高校在实际赓续红色基因教育中,发现红色基因传承的诸多问题尚未厘清,需要深入剖析,做好问题总结。
新时代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不仅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必然举措。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调整,从资源、学术、教育三方进行联动,从学习、情感、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统一,如此能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好时代新人,拓宽红色基因的赓续之路。
红色基因属于红色资源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微博、微信、APP等线上宣传平台中推送红色历史事迹、红色故事等内容,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呈现红色基因的教育内容;或者也可将红色基因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对相关的红色历史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可开展红色主题德育教育、红色基因中的德育资源讨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研究兴趣,从而提升红色基因的赓续教育效果。
高校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需要结合红色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科研项目,以此在学术研究中赓续红色基因。具体教师可根据思想政治素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以红色基因为具体项目,开展红色革命精神学术研讨、艰苦奋斗精神学术交流、实事求是学术实践,以此带动学生积极为学术调研互动、学术科研工作贡献智慧。同时,高校教师可从学术科研角度,思考并定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赓续问题,确保红色基因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助力资源,进而凭借教育资源来反推学术研究工作创新,如此能推动教育与学术研究相互联动、共同进步。
高校为增加红色基因的教育比重,需要立足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红色基因进行传承教育。具体在实践中,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红色基因传承机构,比如红色基因研究会、研究中心,定期给师生开展红色基因的目标确立、内容剖析、评估反馈等工作,帮助师生明确赓续红色基因的基础路径。同时,高校可邀请社会专家和学者到校参与课程设置工作,从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内容、形式、学分、考核等角度协同制定一套可行教育方案,保障红色基因的有效输送。
高校可从思想政治课的主题课程出发,组织开展相关的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红色文化专题教育,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认知素养。比如可每周借助此类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接受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元素,扎实学生的红色基因理论功底。同时教师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多给学生讲述一些红色人物、事例等素材,或者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红色人物故事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增强大学生的红色基因情感和爱国情怀。
高校可在校内创设红色基因教育体验基地,将图书馆、教室布置成革命先辈的工作场所或者是生活场地,并将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融入其中,以此引导学生参观和感悟,强化情感体验。同时,高校还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地方红色基地开展情感体验活动,为学生准备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项目,比如志愿导游、公益劳动等项目,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到其他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与调研等,通过体验教学,推动红色基因的有效赓续。
高校可与地方红色文旅基地、博物馆、文化场馆等主体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召开丰富的红色基地文化联谊实践活动,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比如重走长征路、红色走读、红色主题宣传等,引导学生对革命事迹产生全方位的认知和感悟,确保学生在当前阶段可以改造个人思想言行,提升实践水平。或者学校也可协同专业教师、社团成员,共同打造校内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题活动,比如红色基因征文赛、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红歌展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此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红色基因,影响学生的思想体系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搭建更高层次的情感和道德体系。
红色基因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传承,但传承红色基因并非最终目的,借助红色基因做好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充分挖掘红色基因资源,创新红色基因教育方式,为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创设良好教育载体。
(作者:石家庄学院,王卫博 化工学院团总支书记,赵捷 党委组织部干事,本文系2022年度石家庄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实践项目《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精神血脉的路径研究》(编号:SZL22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