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立足于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新要求,如何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由此出发,对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加以探讨。笔者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并非分割存在的,两者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体。而是均作为思政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而存在,是共同为思政教育的开展而作出贡献的。因此,如何能使之实现融会贯通,则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对此,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挖掘与传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的优势,同时关注和运用网络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长处,从而实现更好地联想融合。对此,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精准把握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中各自存在的利弊,实现两种模式之间的互联互通。做到这一点,不仅是新媒体时代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从必然性来看,首先两者的融合顺应了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他们是伴随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对此,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找准时代发展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展开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效性。其次,两者的融合有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无论是网络思政教育还是传统思政教育,其本质和宗旨都是相同的,两者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因此,做好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是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对此,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形式的灵活多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封闭性和枯燥性。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弥补网络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和虚拟性的弱点,两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育人成果。最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众所周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具有较大的时效性。因此,教育思政教师应当及时地将最新理论成果、政策以及新形式向学生进行传递,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学习状况进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育人工作。从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优点来看,其最佳突出的就是传统信息传播速度较快,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因此,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无论是时效性还是成效性都获得了大大增加。
从可行性来看,首先更好地融合了育人观念。从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来看,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了自身的教育权威,但是由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课程的枯燥性极其凸显。在网络思政教育融入之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信息沟通上的平等地位,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了以往主动与被动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互联网高度的信息共享,也使得传统形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在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优势的同时,也要融入师者主导的观念。保证在思政教育工作,学生中心地位提升的同时,强化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其次,更好地融合育人内容。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中,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的体现,即理论、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基于此,网络思政教育的展开,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教育内容的出现,例如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网络政治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融合时代发展的新知识,孕育出新的教育内容与信息,在新颖的思政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出现的形势下,进一步实现了传统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和资源的融合,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时代感。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首先,做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高校不仅承担了为社会育人的功能,同时也是各类思想碰撞的场地。因此,思政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传统形式是不行的,同时还要根据新环境的变化,进行理念等相关教育方面的创新。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网络已经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资讯,也受到了更多的诱惑,使之思想获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尽可能快速地对信息加以获取,做好分析总结。对于其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如果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及时做好提醒,尽可能让学生以清醒的头脑抵御不良信息。对此,要求思政教师要跟上网络发展的节奏,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做好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融合。其次,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不仅要传承传统思政工作中的优点,更要使自身具有时代的印记,引导学生在新发展时期,具有更加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目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应当建立起完整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对学生思想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立足于国家利益的层面。以国家的会议精神和理念作为引导,同时思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对于岗位和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职责划分,确保全员参与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此外,高校领导必须深刻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其具有更高的思想觉悟与网络专业知识,从而综合性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最后,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是开放的,其思维是灵活多变的,信息传递也更是复杂的。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工作形式,积极运用互联网中的正能量资源。例如,高校可以搭建思政工作网络平台,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获取校内网络资讯,同时还可以开设思政教育公众号,利用碎片时间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这一点,可以更好地将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相结合,从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辨性与政治敏锐性,从而树立起更加正确的三观,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作者:郭晗,硕士,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蕴之“四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XJJG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