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必然会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步加快的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让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难题。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要抓住多元文化的特点,发挥多元文化的促进作用,让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步伐加快,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文化环境的变化,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征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新发展时期,我国逐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力度,因此更加便利地推动外国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在本土共同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交织融合已然成了最新形势。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文化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必然要具有多样性的内涵。中国作为世界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且十分关键的一部分,不仅创造和传播了世界文化,同时也在接受多元文化。基于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国外多样文化思潮纷至沓来,让三观正处于形成中的年轻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正因为这一点,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高校在面向青年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时,必须以包容的眼光对文化的逐步融合与发展产生正确的认识,并树立多元化思维。对于以往传统观念下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要进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与改进,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获得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保持高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扩充。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不仅拥有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洗礼,在脑海中产生着更大的思想碰撞。因此,学生出于好奇心与求知欲,会想要更加清晰地了解以往没有接触过知识文化,从而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并不断探索,利用自己已知的各个渠道。例如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等等,对相关文化加以了解。而在这一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其能力也获得了提升,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加。通过这一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更高程度的有效性。
第三,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有辩证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举例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便是如此,虽然优秀文化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但有精华的同时,糟粕也同样存在。多元文化也是如此,同样具有两面性的特征,好与不好兼具。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中所存在的两面性,对于多元文化,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加以看待。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更不能没有任何了解便全盘否定。而是应当坚定自身立场,坚守本心,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取其中的精华为己用,对于其中的糟粕要摈弃。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才能使自身朝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转换
对于多元文化所带来的竞争与交融,必须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于本土文化的执行。对此,需要高校在展开思政教育之时创新教育思路,不能再沿用以往封闭式的思维来开展新时期的开放式思政教育,而是应当不断改革与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方法,确保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并真正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作用,确保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以充分提升,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立足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下,多元文化之间难免有竞争与交融,不管对于哪个国家,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如何能将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对于我国而言,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如果只是讲述中国故事,利用沉淀的中华优秀文化,显然力度不够。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根据新的发展特点,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更应当立足于当下,以包容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对待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发展和创造出新的中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坚持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并不断创新其中的教育方式,确保大学生从心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深刻的认同。
其次,要提升对多元文化的理性认知能力。我们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但并非关起门来独自欣赏的文化自信,而是要基于对多元文化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仍旧保持着对本国文化的执行。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开放的心态,不仅要吸收多元文化,同时要做好批判,坚持辩证的原则。在思政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对学生古文化视野的拓宽,要在多元文化中吸取优秀文化,让学生加以了解。同时,还要对学生加以正向引导,使之能够正确认识到多元文化中好的一面,做到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此外,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不同。通过这一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更加理性。不仅如此,从思政教育的形式来看,以往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作为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看待问题的理性思维。
最后,增强优秀文化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而言,文化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也是因为其有着自觉实践。因此,为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一方面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使之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实践所包含的重要价值,通过参观遗址、举办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特有魅力。另一方面,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即要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有效利用社团的力量,通过校园活动的举办,让学生不断创新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成果,通过这一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内容的扩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展开文化创造实践的习惯,更加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作者:蔡蓉,硕士,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