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落实全员参与育人,打造融合教学团队。由于教师承担着课程实施的主体职责,也就意味着教师除了需要考虑教书任务的完成之外,还需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无论是思政课程的教师或者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能够做到统筹兼顾,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进行提升,目的在于积极转变教师群体,对于协同育人的正确认知,才能够借助教师的力量,完成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拥有坚定信仰和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学骨干承担起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职责,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
要求专业教师在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朝向“四有”好老师方向进发,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例如可以将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捆绑在一起建立互助小组,通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有效融合,互帮互助,打造更加专业的协同育人团队。关于顶层设计工作的落实要求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做到相互配合。推动协同育人政策的落地。除了学校党政部门、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积极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职责之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如此才能够实现全员育人新格局的奠定。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考虑到部分高校对于协同育人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缺少准确把握,因此有必要展开系统设计,目的在于建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携手的常态化合作育人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一,教学设计合作。可以在思政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从思政教学视角对这些元素进行审核,能够实现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的有效调动。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之下,为专业课程落实思政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引导,而专业课程能够成为思政课程落实的重要基础支持。第二,是重视教学过程之间的合作,打造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对话交流平台的参与实现各种教育活动,领域的共同参与和充分合作。例如通过集体备课或者是共建教学资源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合作。也可以相互建立听课机制,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第三,开展教研或科研合作。依靠学科融合特征促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采用项目研究的方式带动双方的对话,通过成立互助小组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挖掘和运用。在合作互助机制的支持下,开展各种教研或者是科研项目。第四,打造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也是丰富系统育人本身时代特征的有效手段,从而强化其吸引力,例如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要带动教师思维的创新,学会使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尽可能以学生接受度较高的形式落实思政教育,例如使用课程APP、超星学习通等先进教学工具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提供更多的途径支持在网络信息平台的参与下,建设具有更加广泛传播影响范围的思政教学体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管理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效融合必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由于高校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表现出庞杂、零散等特征。也就意味着想要取得理想的协同育人成效,就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力度的强化,能够从全局视角出发,统筹兼顾。例如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之下,根据学校当前的思政建设现状,展开总体规划以及部署,保证物质和制度保障的充实。目的在于引发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能够将协同育人工作上升到学校总体教育计划高度,系统性地展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工作方案的筹划和安排。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指引之下,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占领协同育人工作领导高地,建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围绕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组织管理等多领域完善制度建设更好地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动力,保证系统育人理念能够贯穿于高校日常工作细节。要求领导层能够前往教学一线承担起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职责,才能够更好地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遵循齐抓共管、全校上下一心的工作理念,最终实现“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立。
建立激励机制,营建良好的育人生态。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表现出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针对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完善至关重要,是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动力的关键。材料任务是对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例如对各专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考核办法进行详细规定,确保日常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有规可依。其次是注重奖惩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明确对于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良好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大奖惩力度,通过教学业绩考核评奖评优,或者是职务职称晋升等多项激励策略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健全测评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合力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很好地评判系统,育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且也可以借助评估结果形成对于全校教职工育人职责的有效督促。这自然就涉及关于协同育人效果的科学衡量以及客观评价,因此围绕系统育人建立全新的测评体系,势在必行,首先需要根据一个专业课程的特征,建立对应的协同育人效果评判标准,将协同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创造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表现评价本身的人文性和多元性特征,更好地调动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关于评价内容的优化需要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量化评价模式的局限性,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都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以及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注重客观量化评价和主观效度检验的一致性,采用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做到评价的全面性。当然也需要为评价工作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监督和保障,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学校方面有必要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和目标指引,包括相应的实施方法,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保证检查力度。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行过程中面临着现实困境,如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各类课程教师水平不均衡、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等,应从学科教学体系和制度管理体系两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作者:王薇副教授、王卫东教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以植物生长视角探讨土木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