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用好课堂阵地、培训阵地、学术阵地、实践阵地和网络阵地,探索构建五维育人体系,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强化新时代化工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一代培根铸魂。
(一)用好课堂主阵地,“专业+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组建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师队伍。学院5个教学系的党员教师比例均达到80%以上,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主力军”。各教学团队结合专业特点,以培育专业理想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理论教学、实训研练、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纳入育人要求,通过教学研讨、案例解析和集体备课,凝聚团队智慧,以“隐形嵌入”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论》等15门课程纳入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课堂主阵地厚植专业情怀,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思政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学思践悟”循序渐进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
(二)借力党团组织、党校、青马班等培训载体,精心设计培训单元筑牢信念基石。结合青年团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社团成员等不同群体,“量体裁衣”确定了抗疫精神、兵团精神、长征精神、文化自信、党史精神等培训主题,共举办党课、团课、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班等红色主题培训35期,累计培训千余人次。用好“云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云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感悟兵团精神”“学党史践初心,重走长征路”等线上活动,800余名青年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多次组织学生前往新疆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激发青春昂扬斗志。
(三)发挥学术阵地育人功能,着力培育新时代化工领域人才创新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确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新疆优势资源化工利用团队)成员及党员教授作为39名“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学术训练,内植化工专业品质和职业素养。学院成立“从0到1”创新创业工作室,公开招募了93名来自不同学院、对创新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员。工作室自主成立管理团队,举办20余场创新创业日常培训、名师论坛、重点赛事解读、经典案例分析等活动,惠及全校学生2000余人次。在工作室的带动下,学院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活动热情高涨,荣获国家级奖励39项,西北赛区奖项49项,省部级奖励53项。环境工程专业2018级学生靳鹏飞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安熊芳和邵培源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庄泽群获全国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个人优胜奖。
(四)依托“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书写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学院团委持续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社会实践活动,300余名青年学子连续4年走进南北疆团场,为当地职工提供科技指导、子女教育服务,开展垃圾分类调研、环保宣讲等活动,助力美丽兵团建设。实施“五彩志愿服务计划”,400余名学子积极投身家乡和校园疫情防控,为疫区捐款、为河南汛情灾区募捐矿泉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学生社团组织开展“零碳校园,让生活更美好”海报设计大赛、“低碳生活,从我开始”“光盘行动”公益打卡等活动,在实践阵地中彰显社会责任。实践感召人心,宋佳莹、刘燕芹等多名优秀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或兵地基层一线工作,用青春和奋斗践行兵团精神。
(五)建设“指尖上的思政”,延伸阵地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实效。学院党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探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立全媒体中心,设立微信、抖音、QQ、易班等4个新媒体平台,打造四位一体的化工新媒体网络育人矩阵,运用新媒体凝聚“人气”,提升“士气”,弘扬“正气”。其中,“石大化工先锋”微信公众号以“讲好化工故事”“传递化工声音”为主旋律,开设“化党建”“化榜样”“化分享”等“化字”系列版块,宣传身边的师生榜样先进事迹,分享党史故事、理论解读、兵团历史、时政热点动态等信息,“接地气”运营理念吸引学生参与互动,春风化雨浸润心灵。现有关注人数9663人,2020年至今累计推送思政、党建、团建类信息700余条,点击阅读量达70.6万人次。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充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发挥高校课堂、培训、学术、实践和网络五大阵地优势,全方位培植青年大学生红色根脉,铸牢信念之魂,扎实培养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化工类人才。
作者:王安东,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2年度专项研究课题《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以新疆高校为例》(编号:WHDHSZZX20220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