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警告了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当下的医疗水平、生活品质、健康保健观念增强等因素,人类平均寿命增长,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受多重原因影响,部分国家生育率降低,全球总人口增长放缓。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表主题为“老龄化世界的发展问题”的报告,指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等多层面产生广泛影响,报告建议各国对老龄化的状况做到未雨绸缪。这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下,需要设计师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营造城市与社区,使老年人能便利轻松的享受生活。
养老社区环境既包含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还包含群体联接、精神风尚、邻里关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室内、室外、群体、个体、自然因素、人工因素构成了完整的老年生活环境。由于老年群体活动半径的减小,社区成为其活动的主要空间,社区景观环境直接影响老年群体的生活体验。生理、心理、行为及情感特征等需求下,景观环境的适老化设计需求也相应产生。
人与生存环境间的密切关系自人类诞生便延续至今。伴随时代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建造与优化不断进步。景观不但为人类营造了满足基本功能的物质空间,还为构成了具有体验性的意境场所,同时促进自然生态的健康。;18世纪末,汉弗莱•雷普顿(Humphrey Repton)将园林的内涵融入景观之中,使“景观”除了表达自然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构成外,还与设计活动相关联。
19世纪中叶,亚历山大• 洪堡(Humboldt Alexander)以“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概括性特征”阐释“景观”内涵,并首次将其跨学科引入地理学;1925年,地理学家索尔(Carl Ortwin Sauer)关注自然与文化重叠的相关领域,将研究锁定于实证科学,并叙述了“景观形态学”的相关内容。1939年,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影响下,特罗尔(C. Troll)将生态学与景观融合,提出“景观生态”一词。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则是追溯至“二战”以后,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欧洲艺术家、设计师来到美国,一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一起传入美国。在此影响下,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发起了“哈佛革命”(Harvard Revolution),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丹•凯利(DanKiley)、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Eckbo)等人不满规划设计系教授对园林革新的认识,他们希望从现代主义艺术与建筑中汲取养分并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在设计中运用现代主义构图技巧并大胆尝试新的材料与技术,并开始注重景观中的“空间”。他们的观点推动了哈佛景观规划系教条的解体,并推动景观设计朝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功能、移情和美学成为现代景观设计重要的三个方面。随后的景观设计学大致朝着两条轨迹体系展开,一条是以人性空间的艺术、意境、表现力为关注点的景观艺术追求。并且在过程中探索创造性思维、建造工艺、建造材料、建造形式等的设计诠释。代表的设计师有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玛莎•舒瓦茨(Martha Schwartz)、彼德•沃克(Peter Walker)、玛丽•密斯(Mary Miss)、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等人,他们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另一轨迹体系则是受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等相关学科影响下产生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它以洞悉环境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特征为基础,探寻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景观环境的方法和途径。伊安•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和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相关著作中形成并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为后续研究者建立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框架和准则。这两条体系方向并非界限清晰的相互分离,实际上,在景观设计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又是需要两者融合思考与运用的,景观设计中生态与艺术的融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设计专业,将营造舒适、健康、适老、且富有韧性的城市环境作为学科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大量学术论文与实践研究聚焦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的健康景观研究。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绿色空间(Green space)、社区绿化(Residential greenness)、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成为景观设计学健康景观研究中英文文献研究的热点聚类。相关中文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园艺疗法、体力活动、康复花园、适老化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健康城市等方面。针对老龄化、城市环境、人口健康等问题,景观设计促进健康的相关作用具有无可替代性。老龄化、景观、城市韧性和健康融合的相关课题是以多学科专业交叉为基础,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且惠及民众,是当下景观设计研究发展的重点热门趋势。
以韧性健康城市建设为背景,以环境老年学理论、复愈性环境理论、韧性健康城市理论、景观设计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时代背景下充足科研数据支撑的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评价指标。同时通过多源数据定量测度社区的适老性景观空间,基于现状、问题与评价指标框架,提出八个维度的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混龄社区适老环境质量,促进人居空间的代际公平,为时代背景下的是老性社区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社区、韧性社区、公众参与、设计适老性等成为社区治理与环境设计研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研究,从内容上、方法上、视角上探寻本课题的研究切入点。从内容上看,我国对老龄群体社区景观环境设计评价的研究尚处于量表构建的阶段,缺乏支撑性的实际项目评测予以验证,适老性评价需以社区案例与定量数据予以支撑。部分评价研究仅基于基础需求层面,且存在概念界定庞大,评价指标实操性较低的问题。
在适老性社区景观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其与健康韧性城市构建的融合,首先应探明异质性健康状况、年龄等差异下老年人社区景观空间需求:第一,研究随年龄增长及社会变迁带来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特征下景观环境需求的嬗变。第二,基于异质性健康状况,从健康、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分类,研究社区景观空间环境的差异需求。第三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划分标准,分类研究年龄差异性社区景观需求;其次,在探明差异性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韧性健康城市构建与适老性社区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第一,梳理老年群体与韧性健康城市构建的重要关联,从社区治理、社区空间、社区组织三个层面展开。第二,厘清社区景观空间与韧性健康城市构建的重要关联,以应急场所、开场空间、道路状况、出入口设置、通风环境、绿化配置、基础设施等展开。再次,梳理韧性健康城市构建背景下社区适老性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并构建客观的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评价指标:第一,从适老性景观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进行社区抽样,对景观环境要素、空间兴趣点、人口数据、DEM地形数据等展开现状问题分析。第二,借助PSPL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空间特征、道路特征、界面特征、设施特征、景观微气候特征等八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框架。第三,在此基础上梳理相关指标的权重关系,为社区有限条件下的适老性设计提供要素取舍依据。最后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基于现状与评价指标框架,探究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设计的优化策略。选取重点范例社区,将基于韧性健康城市构建的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评价指标与景观设计中的功能性、形式美、文化性、经济性、生态性等相融合,探究以体力促进、愉悦心情、激发社区参与、增强空间韧性、减少疾病发生、提升社区归属感等为目标的社区适老性景观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基于韧性健康城市的社区景观空间适老性评价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2YJC760053);
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形象建构的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1YJA760050);2020年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校属人文社科基金开放基金项目“促进社区互动式治理的多模态公众参与式社区景观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CY2003)
(作者:刘茜,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