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自信彰显民族与国家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我国文化历史悠久,长达数千载,在发展历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们,让我们获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让文化自信有了历史积淀。新时期,作为大学生应当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肩负起国家给予我们的时代重任。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充分培养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的关键举措。
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经过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历史内涵,同时具有时代活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之源。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也在不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发展焕发新生机的关键所在。
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其覆盖广泛,从国家到个人、从自然社会到人类社会,均有所涉及。其中,不仅包括行为规范,更覆盖处世哲学,是科学系统的思想观念。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道纲要》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我国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语言方面,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均有所涉及,是受到各民族广泛认同的道德与情感展现,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由此可见,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来看,由于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积累经验较为丰富,之前的许多内容在当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长期以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培育。从我国奉行的文化主张来看,往往包括仁爱、德育等等,而这也是我国的当前道德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展现着十足的中国精神与力量。其次,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才有了根基与支撑力。其中包括的文化底蕴,是民族发展与壮大、国家繁荣与富强的重要理论根基。立足新时代,对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新要求。从理论思想方面来看,是要求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从日常学习、生活来看,是要求学生遵纪守法、乐于奉献,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第一,增强大学还是能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可以使其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文化认同极容易受到来自不同信息的影响。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加便捷的渠道突破时、空限制,接触到不同的信息。在大规模多元文化的涌入中,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也同时受到了文化冲击。特别是其中较为消极的一面,会让青年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丢失信心。而弘扬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大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与认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不断加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也能鉴定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立场,通过学习与实践,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第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在新发展时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面向世界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主体。而大学生饱含文化自信,是对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深刻展现。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用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现我们更加出彩的一面。然而,从目前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生往往接受较多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关于文化素养培育方面的内容较少,导致文化自信普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绽放新的生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对策
第一,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从该方面而言,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此,作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应当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让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做好相关记录。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意识。此外,大学生应当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群体,要深刻意识到自己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力量。只有做到如此,才能更好地从意识层面提升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应当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付诸实践。
第二,完善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对此,第一步应当作好关于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课程设计。从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现有形式可以看出,选修课程往往存在课时较短、内容较浅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当积极改进,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制定更加合理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最新进展,编写相应的教材,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进程。其次要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中华文化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引航灯。因此,一定要建立起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课题项目:该文为2020年度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一般项目”《青海土族盘绣图案的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20PTJS03004;
(作者:乔秀花,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