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只有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应对未来新产业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好的设计是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我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水平设计产业,并出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设计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设计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设计创新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源泉;设计创新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设计创新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与设计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正逐步由单一的知识型人才向复合的创新型人才转变。
2015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欧洲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不断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制度,是德国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把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方向和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改革教育教学思想,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目标的教育行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代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是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即高度细分又高度融合,学科与专业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基础,因此大学创新教育遵循学科融合的规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学科融合是提升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从学科融合的视角探索专业创新教育,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打破我国高校内的学科专业壁垒,有利于教学资源分配的优化和高效利用。设计类专业具有交叉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专业特点,这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学科融合的视角探索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的模式,是设计类专业学科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动因。依据研究结论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实现学科融合促进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学校层面做好学科交叉融合的整体发展规划,打破院系间的学科专业壁垒,构建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渠道推广和宣传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提升大学生对学科融合教育的认知度。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进行传统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跨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愿和参与度。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力量与高校共同协作,实现跨学科专业的产教合作,多元化的拓展大学生参与学科融合学习和实践的途径。
(作者:段鹏程,南昌工程学院讲师,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0JG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