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培养能担得起使命任务的新时代好青年,必须注重奋斗精神的培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奋斗精神培育过程只有在明确培育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深化奋斗认知。认知是行为的先导,认知的深度决定着实践的力度。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的思想认识既是学生奋斗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实效性的前提,而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教育者引导其不断学习深化相关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首先引导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讲解以及社会实践的获取,使学生从根本上明确奋斗精神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更强调的是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新时代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明晰自己所需要具备的勤俭节约、自立自强和勇于创新精神。
激发奋斗热情。情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人们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或所接触的事物所怀有的感情,会直接影响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或接触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当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从主观上愿意接受或践行。但大学生能否对奋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关键在于教育者传播的教育内容能否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且采用的教育方式能否被大学生接受。高校要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中的精神,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借助当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关于国情、勤俭、心理和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从情感深处树立起积极奋斗的坚定信念。
坚定奋斗意志。意志是激励人们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是排除阻碍、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将理性认知与行为习惯连接起来的关键。人们在具备一定认知水平和积极情感体验的条件下,能否产生相应的行为,并养成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品质的坚强与否,因此坚定学生的奋斗意志对于最终奋斗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劳动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艰辛劳动来深刻理解劳动创造财富的内在含义和不劳无获的教训,树立起尊重劳动的思想。同时,积极倡议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去实习、工作,让更多学生在锻炼自己和净化灵魂的过程中学会自立自强,进而养成“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
砥砺奋斗行为。行为习惯是个人思想认知和情感倾向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才能进行全面评价,只有通过个体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检验其具备的精神品质。大学生能否养成奋斗行为习惯,不仅是检验高校奋斗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标准,还是大学生做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高校要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地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使大学生身临其境,自觉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努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高校应积极创设实践教育环境,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人民群众和基层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和义务服务,让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增强爱国情怀和奉献意识。大学生只有在对奋斗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经常性地实践锻炼,将奋斗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且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培育起奋斗精神。(作者: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