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姜昆自述》:“欢乐使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首页> 悦读频道> 书评 > 正文

《姜昆自述》:“欢乐使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来源:消费日报网2021-05-24 16: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既然选择了幽默的职业特色,就应该不遗余力地为这个世界创作欢乐。

  ——姜昆

  (文/董大可)姜昆先生又出书了,这次是“自述”,比“自传”涉及的面要宽一点,也更加随意一些。在轻松自如的侃侃而谈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多讲了一些深深埋藏在心中几十年、欣逢盛世、无所顾忌、脱口而出的悄悄话。一如既往、淋漓尽致地挥洒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天赋和真性情,让阅读、成为一种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与享受……

  我们这代人,是在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和见解的时候,姜昆才开始闯入大家的精神生活之中的。

  也正因为如此,看他的自述,常常成为点燃我们往昔激情的那根小火柴,再次照亮时代变迁的足迹。从前,那条模糊的小路,竟然也会一下子、就显得异常清晰……

  我这个人,看书、喜欢“挑食”,没什么规矩。哪个小标题讨喜养眼,就先看看。如果觉得一些章节有点儿“别别窍”、与众不同,那就更是无条件、直接让它享受“提前加塞”的待遇。至于,什么时空顺序、什么内在逻辑考量。对不起,暂时统统放一边……

  这位1950年生人的姜昆先生,早在2017年10月21日,便以“古稀自述”洋洋得意,且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按中国阴历计算,至少差点儿。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题目好,因为这辈子做了许多超前的事,不在乎这一次半次的。”

  超前的事情。还,这辈子做了许多……

  瞧瞧:调侃是假,自夸是真。不显山不显水、轻松愉快、高开高走,全书的基调、就这么兜出来啦。

  这篇“古稀自述”,透着过来人“看开一切、无所忌讳”的豁达、淡定,乃至“以诙谐的语调自我揶揄”,就连四十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时,那种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窘态,也是一副“风轻云淡说苦难”的从容!

  没有埋怨、更没有刻意煽情……

  远、中、近、特,推、拉、摇、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经典场景中的经典细节。就像“电视连续剧文学脚本的分镜头”那样,“画面感”、堪称超一流:

  “我从北大荒回北京,一个破铺盖卷儿,一个我妈的嫁妆——小破羊皮箱子。我身上穿的蓝制服,五个扣子四个颜色,脚下的两只袜子是一样一只,那两只找不着了,只好让他们‘重新组合’。”

  姜昆,这个曾几何时的“时代宠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居然“讨了便宜还卖乖”:

  我想起几年前方小英老师在文联的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她说∶‘我90岁了,但是我觉得,就像一场足球赛,我刚完成上半场,下半场还没有开始呢!’当时,我为她鼓掌,手都疼了。多豁达的胸怀,多棒的人生理念!用量子力学的新观念看,思想不老,人且活着呢!好,离上半场的哨声还有20年呢,您忙您的,我先使劲儿拼着。”

  六年前,姜昆先生一展自己心迹的题词:快乐向上

  听听、听听,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嬉皮笑脸的“霸蛮精神”,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其实,干好事,干那些让“历史虚无主义者”面红耳赤、羞愧不已、无地自容的好事,当然是要理直气壮,当然就是要“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这股劲儿!

  不少朋友私下议论过,都说姜昆运气好,赶上了。

  应该说,《我当相声演员之前》是一个非同凡响、起着奠基作用的篇章。它以敞开心扉、极为坦诚,既不“紧随时代摇摆、反复回头修改”,也不刻意隐瞒和掩饰“真实社会历史阶段中真实个人内心情感”的姿态,为读者高度认同《姜昆自述》的真诚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眼中,这位有着“保尔·柯察金”影子,满怀理想和一腔热血,不愿向命运低头、不断“野蛮生长”的文艺青年,就像顶开石板、从缝隙里顽强钻出来的小苗一样,在风吹雨打中茁壮地成长为参天大树……

  他将自己的“人生命运轨迹”,如此不加修饰、行云流水般地展示,为我们日后的厘清,提供了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隐秘线索:相声《如此照相》为什么能够一气呵成,从触发灵感、到创作、再到表演,那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惟妙惟肖的再现,瞬间爆棚、斩获巨大成功。如今,终于让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清晰、非常合情合理、非常令人信服的人物内在逻辑关系。

  在我的心中,相声《如此照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帮助人民群众认识极左危害、在助力社会觉醒转型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都是可以比肩几年之后谢晋导演的“反思电影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过了几十年再回头看,不胜感慨……

  《如此照相》用夸张、荒诞、黑色幽默的手法,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又在传统相声表演艺术手段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肢体语言以及人物造型的独特作用。不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是空前绝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的、不可复制与再生地、“妙”于生活。将“形式为内容服务”、“能够自然妥帖地为‘目的’服务的手段,才是好手段”等等理念,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姜昆先生所赠之“像”,那极简的漫画笔触,将艺术创作中苦思冥想时、陶醉其中的那一丝快感,渲染得旁若无人、如痴如醉。而更加相得益彰、堪称一绝的,则是:搂腰搭肩墨酣处,金蛇狂舞“姜”天下。

  实不相瞒,在中国相声界,我很敬重、同时也最感兴趣的,就是侯宝林与李文华。

  我早先曾经琢磨过这两位相声艺术大师的异同之处:一位是来自旧社会的最底层,而另一位则是来自新社会的最基层。他们骨子里在精神气质上,都与中国城市里最广大的老百姓,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心灵相通,在情感和语言上都非常接地气。他们的相声艺术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深受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可以说,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尊严和骨气”,成为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戴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他们的身上,观众也找到了自己的尊严。

  因此,我更想从这部《姜昆自述》中,找到第一手的、真实准确、令人信服的幕后答案!

  “想起了1977年在‘广交会’上马季老师对港澳记者团说的一段话:对旧相声来说,侯宝林先生是一个叛逆者,他摒弃了低级、庸俗的谈吐,融进去清新、高雅的格调。我向他学习,不仅学习艺术,也学习了这种叛逆的精神。着重于歌颂,不拘泥于旧的表演程式,带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来。”

  侯宝林与马季的相声本质,仅凭这几句“言简意赅”之语,顿时就能一目了然、清澈见底!

  那么,李文华呢……

  在《姜昆自述》第二章“亲朋”,其中第四篇《太爱相声的李文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鲜活的记忆着实让人感慨万千、意味深长!

  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再也不可能重现的社会历史场景和人际关系,犹如一块块印痕清晰、坚硬无比、永不退色的“文化活化石”,又让人们闻到了那些早已久违、难以再生,却依然熟悉的味道……

  特别是,在开往张家口方向的列车上,李文华在餐车买了二两白酒,就着一包花生米和姜昆聊天的那些段落,将两代人拥有的“极为相近的文脉基因”,展示得格外传神。

  接下来,“小济公”李文华的传奇就更有意思了。

  实践出真知,不是科班、胜似科班。从最接地气的群众曲艺中摸爬滚打而来,才艺上的多面手,也称得上是艺不压身。如此广泛、频繁、活跃的基层历练,造就了李文华与普通群众之间在喜怒哀乐上,那种毫无隔阂、“与生俱来”的心心相通,以及表达这些感情时的如鱼得水、手到擒来。借用一句老话来形容,那就是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该往哪儿挠痒痒”!这既是对“天赋”的偏爱,更是对“磨砺”的褒奖。因此,能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也就自在预料之中了……

  换句话说,这种在传统意义上,属于“下里巴人”、深深根植于劳苦大众之中的艺术形式,相声的内容和表演风格与做派,都是牢牢建立在社会最广大基层群众审美习惯和审美积淀与审美兴趣基础之上的。这也是艺术形式与审美基础之间,“鱼和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制约,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各自进进退退,不断相互影响与促进,共同“潮起潮涌往前赶”的过程。

  我感觉,姜昆说起李文华,恐怕是感情色彩最浓厚的。也是姜昆先生对“相声”的社会本质、艺术特色,乃至对相声事业发展诸多瓶颈思考最深,最直言不讳、也最少顾忌的尽兴之文,处处彰显着那种毫不掩饰、喷涌而出的“真性情”:

  “李文华太可爱了。他应该是相声一代人的骄傲。他没有正式拜过师,这在相声界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传人。但相声界里连老带小,没有不尊重他的,任何一本相声史中,没有不提到他的。他与侯宝林、马季、郝爱民都合作演出过。在与我的合作中他厚积薄发,展现了他高超的表演技能,造就了他在相声表演中的成就,也造就了我。”

  这样的评价,情真意切、不可谓不高。

  “他,一脸的皱纹,一脸的笑。穿着—双布棉鞋,身体稍有一些弯曲,迈着小碎步。大伙儿看他可爱,都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喜爱之情。李文华特别可亲地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那股和蔼劲儿是老北京人特有的:带着热乎劲儿,带着担当不起的自谦劲儿,带着跟您老没见了的劲儿,让人看了心里别提多舒服了。看着他的脸,想着他在台上逗笑的憨厚劲儿,你真得佩服专业相声演员的深厚功底,李文华那么自然地把相声说得像家常话一样,把生活中大家那么熟悉的幽默呈现在舞台上面。”

  下面的内容,至关重要。对于深入探寻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一扇曲径通幽的大门:

  “李文华在艺术团人好得出奇,大家总爱调侃他,说他最爱说的口头语是‘不容易’。

  我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这一系列的“不容易”,非常生动、具体、朴实地反映出,李文华先生极为真实可贵,内心深处非常柔软、充满理解、同情和爱意的情感世界。

  完全可以这么说,在李文华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老百姓那种最本质的国民底色:善良忠厚、体谅宽宥、淡定大度、正直豁达……

  这些一眼望去,“直不隆通白开水、人微言轻聊家常”的内容,反复多看几遍、会突然间悟出一个道理:像李文华先生这样的阅历,虽然社会身份不同,文化学历不高。但是,与那些“识字不识事”的高学历、高位置的人相比,他照样可以称得上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人尖子”……

  如今,当我们结合这种认知,再仔细地沉入到李文华表演的全过程中、反复耐心地体味他的一系列相声作品。就不难发现,他对社会基层群众拥有一颗极为可贵的同情心。生活中对一系列“不容易”的观察,在彻悟之后都化作了那一颗金子般的“善解人意”!

  难怪,在他的相声中,那些语气和腔调的运用,即便是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嘲讽,也是建立在理解和体谅基础之上的善意揶揄,从来没有居高临下的冷漠与挖苦,更没有恶语伤人的刻薄与歹毒。相反,那些睿智温馨,装傻充憨、极富谐趣的“蔫包袱”,骨子里自有几分温润、宽厚、调侃,乃至甜蜜……

  为你好,真心为你好!欢乐幽默中、变着法地让你觉悟,教你明白事理、让你好。真是,良苦用心、苍天可鉴!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些大智若愚、豁达宽厚、包容心很强的仁爱长者。这是让历史稳妥有序前进时,必不可少的、健康有益的凝聚力量……

  而李文华先生恰恰以他建立在“积极人生态度”之上的独到幽默,与姜昆“老少配”、用更便于自由发挥的艺术组合形式,借助“睿智长辈、善意揶揄”,凸显了“巧赞真善美,拂尘假丑恶”的独到优势,达到了用相声的艺术魅力,去呼唤“人际之间,轻松友好、体谅包容”的关系,呼唤“与人为善”的良好社会风气,回来吧、回来吧……

  面对这种“蔫哏”、“蔫包袱”所散发出的“挡不住的诱惑”,人们感到亲切、感到朴实、感到单纯。让人心里非常踏实、有一种安全感。精神特别放松,无需戒备、没有顾虑,那种纵情欢笑所带来的,是心理上的极度舒坦与敞亮……

  仔细回想一下,当年,台上台下那种不加掩饰的、真诚而强烈的共鸣与互动,恰恰也是在呼唤社会上曾经一度缺失的,很平凡、很容易,举手之劳就能做到,却很珍贵、很伟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此时此刻,舞台上的李文华,也就成为了人们心中渴望的那种“伟大人格魅力”的化身。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相由心生”——好人,李文华!

  一个就在身边、随处可遇、有着无伤大雅小毛病、喜欢跟大家打趣、讨人喜欢的善良之人。

  我认为,恰恰是这种与中国老百姓有着天然亲近感的优势,构成了李文华先生最本质的“台缘”!

  而观众特别喜欢李文华的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真心拥戴这位“以睿智、幽默的蔫包袱作为手段”,通过技巧高超、分寸拿捏到位、恰当适度的“社会情绪宣泄”,成为了“人民心声的代言人”!优秀相声作品中,那些毋庸置疑的“人民性”,得到了很好的准确体现和精彩到位的艺术诠释……

  另一个让我耿耿于怀,一心想从《姜昆自述》中寻觅到答案的,则是那个深受欢迎、终于为相声迎来历史性“嬗变”,让厚爱相声的人们为之欢呼雀跃、在《如此照相》获得一等奖的同时,也获得二等奖的相声《诗歌与爱情》。

  《诗歌与爱情》,充分体现出相声艺术在“文化自觉”上的积极作为,更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完全建立在“文明自豪”的感情基础之上的用心得意之作。

  究竟为什么?居然成为了中国相声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个再也“可望不可及”的“千古孤案”!

  似乎,尝试让一些相声“脱俗入雅、迎接新生”的历史性伟大进程,戛然而止。这种严格建立在“符合相声本身内在艺术规律”,观众认可、相声的“学术性”品格得以空前提高的良好苗头和趋势,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猝死”、断崖式地“止步于此”,从今往后、再也难有新的建树!

  很遗憾、也很可惜,我在《姜昆自述》中,既没有找到任何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找到任何有望一探究竟的线索。

  也许,是我看得不够仔细;也许,是一些弦外之音我没有听出来;也许,是当初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诗歌与爱情》对于相声艺术实现“凤凰涅槃”的意义;也许,他们自身从来就没有把这种“相声的嬗变”太当一回事儿;也许,缺少“相声发展战略”这根弦,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相声发展与提高”,一个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向”来慎重地认真看待……

  为什么不趁势而为呢,一个能让相声发生质变,迎来脱胎换骨变化的“历史窗口”,就这么一闪而过,最终还是没有抓住,这个时代之谜,实在是让人很纳闷、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同一位作者的两部作品,在《如此照相》获得一等奖的同时,《诗歌与爱情》居然还能被评为二等奖,足见行家里手和相声界的权威们,对这种探索的“认可度”,既是很真实的,也是很高、很高的!

  应该说,对于这种有益的探索,“并不存在任何外部的障碍和阻力”。极有可能,完全是自己主动放弃的。这的确是,非常、非常、非常地可惜,很不一般的遗憾!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书中,有这样几段话,确实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李文华老师患了癌症,离开了舞台,许多人感到遗憾。尤其是研究曲艺理论的人,他们只能从录音上领略李先生的幽默风采。因为我和李文华的相声,大部分只有录音,没有录像。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出个主意,用先前的录音,补现在的录像,把李先生请出来,用对口型的办法,把我们曾经表演过的24段相声再现在电视屏幕上。

  我们在天津拍摄了两个星期。面对我创作的,而且背得滚瓜烂熟、不知表演了多少次的这24段相声,我呆住了,我为自己这十来斤的小脑瓜子里装这么多词惊住了。我怎么写的?我怎么背的?这么多的词儿,又整出舞台上的那么多的景儿,我怎么过来的?

  我算了一下,我和李文华老师合作了6年,排演了30段相声。我和唐杰忠合作8年,也排演了近30段相声。我和戴志诚已经合作两年多了,又排了十几段。不算不知道,一算才觉得∶我可够累的。不用夸张的评价,在生活中,我就像一辆一直疾驰的小车。”

  一年四季去开会 到处奔跑不嫌累 糊里糊涂又一岁少年变成老前辈

  ——姜昆 丙申年秋月于北京

  这首打油诗,多少让我有点儿醒过神来……

  这笔“创作账”一算,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姜昆先生的创作能力是如此之强,“急就章”之多,对时代脉搏把握之紧,演出之密、政务之繁,紧锣密鼓超负荷,整天奔波是常态。想想也是,还能再说什么呢……

  再回首当年,《诗歌与爱情》的创作居然能够沉得住气,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搞创作,已经是奇迹了。靠着多年的积累,在古诗词,以及诸多地方剧种和民歌中间“大海捞针”,筛选出适应相声自身表演规律、便于发挥,既符合创作主题,又能相得益彰的素材,实在是太难得了。创作和演出的本身,几乎就构成了一个精彩的曲艺小百科。

  不得不说,当《如此照相》获得一等奖的同时,《诗歌与爱情》也获得了二等奖,既是实事求是、名至实归,也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殊荣和历史机遇。

  毫无疑问,它标志着年轻的姜昆先生,其相声创作已经达到了“最为巅峰的状态”。

  我注意到:在《姜昆自述》的其它章节里,还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诗歌与爱情》在香港演出时有着超过内地、更为热烈的效果。

  我的分析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观众此时此刻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与以往在大陆演出时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截然不同。一是,知识储备和对古典文学的基础更强,二是,有着浓郁的“背井离乡”情结,字正腔圆、地道的“曲艺火锅”,百味杂陈、一次尝个够!三是,这个相思相恋的题材,在此时此刻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观众群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隐喻性”,当香港和内地的同胞相聚时,也有一种“久别胜新婚”的激动。引起共鸣的程度,显得格外强烈,也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构成了人类情感相通的,堪称经典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相声《诗歌与爱情》,就这样、在那个独特的历史节点、在那个独特的地点与场合,幻化为一条光彩夺目、温馨完美,让亲人同胞们终生难忘的情感纽带……

  对我而言,《姜昆自述》中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点,就是他对央视春晚初创阶段的贡献。

  那些台前幕后的老照片,定格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记忆清晰、照片模糊,时过境迁、太多太多的感慨,还是留待以后再慢慢说吧……

  此时,天已放亮,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飘来那熟悉的歌声: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奋斗的时代、难忘的风采,抛向人间都是笑……

  但愿,但愿,

  能够早日实现理想:

  建成那座“神奇语言的魅力殿堂”

  ——中国相声博物馆

  (文/董大可)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