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家写小书”的传统不能丢
首页> 悦读频道> 资讯 > 正文

“大家写小书”的传统不能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2-03 17: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编者按

    2020年,我国有196万种书没有卖出1000册,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书反而越出越厚。有人问: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还在吗?“大家写小书”的传统,如何延续下去?围绕读者关切,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北京,王府井书店。最显眼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看似“大部头”的历史类图书。翻开一本封面写着“理想读本经典藏书”的《史记故事》,全书42万字,却并没有一段《史记》原文,主编名为“青宛”,责任编辑名为“千寻”,基本等于“查无此人”。这本书旁边还陈列着一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字数超过80万。

    走向书店一角,历史学家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默默竖立着,这是一本不足10万字的小书,重量还不及上述《史记故事》的一半,却是公认的经典。

    这是2021年中国图书市场的一瞥,大数据则更为宏观,据开卷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新书品种降至17万种,同比下降近12%,与此同时,一年中多达196万种书没有卖出1000册。我国图书品种增长正在放缓,但即便是这样,仍有大量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被包装和噱头吸引,错过朴素的经典。

    改革开放40余年,从“书荒”到“书海”,阅读的核心问题早已改变——我们不再无书读,而是要读好书;书店里不是缺好书,而是读者不知如何选好书。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也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今天大家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该如何寻找?

    读者之惑:茫茫书海如何遇见对的它

    繁忙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是菲菲用手机读书的地方。这是菲菲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的第一年,为了不丢掉在学校里养成的阅读习惯,她挤出通勤时间,“逼着自己在地铁上读书”。

    常用的手机读书软件里藏着她的兴趣:《世界绘画图鉴》《如何看一幅画》……读人文学科的菲菲很想系统地了解艺术史,却苦于找不到权威著作。“我对版本知识了解比较少,也不是很懂不同出版社有什么不同的特色,所以选书时通常是按图索骥。”她觉得,找书自学是“一件花时间、走弯路的事”。

    于是,困惑来了——“很多书的内涵一两页就能说完,却非要写那么厚一本。”拥挤的地铁上并不适合带一本权威的大书,可是书店里卖的那些名为“半小时读懂××”“极简××史”的书,菲菲却觉得很不靠谱,像英国、日本地铁上人们读的那种小开本的“口袋书”,为什么我们的书店里很少见?

    出版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华人世界没有一本口袋书是成功的,做口袋书等于“自取灭亡”。现实也是如此,在偌大的北京书店一层,只有一个书架可怜地陈列了几本漫画口袋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菲菲开始认为,“厚重”约等于“权威”,但她回忆起大学时老师推荐的一些书单,许多名家经典都是轻薄的一本。“这就像现在流行的‘内卷理论’,五千字能说清的事,有人写到一万字,甚至两万字,书就越来越厚了。”

    菲菲的“选书之惑”不是个案。

    在外企工作的80后青年潘景华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他常常徘徊在偌大的深圳图书馆里,找书花费了大量时间,想了解的专业领域很难找到入门之法,潘景华对记者说:“你们能不能建议图书馆为读者选一些权威书目?”

    据2020年开卷监控数据显示,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达214.5万种。而2017年开卷发布的一份滞销书报告,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这充分说明了图书市场的良莠不齐。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书海泛舟,越来越需要读者具备超强的选书能力。

    学者之思:书籍不应以“厚薄”定“大小”

    提倡“小书”这件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已经做了十多年。

    图书该如何减肥?早在2006年时,陈平原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怀念“小书”》的文章,指出现在的图书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功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根本拿不出手。十几年里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

    陈平原认为,书不应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三十年前,陈平原和几位学者一起编选的“漫说文化丛书”就是计划做一套“小书”。2020年9月,他主编的“人文书系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序言的主题也为《小而可贵之书》。可谓将“提倡小书”践行到底。

    哪些是优秀的小书?陈平原认为,日本的“岩波新书”主旨就是追求“专门知识的通俗化”、标榜“现代人的现代教养”。在国内,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都是“小而可贵”的书籍。

    “大家小书”这个中国读书领域的专属名词,源自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书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安东介绍,“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集团的注册品牌,是受到商标法保护的名品,这在出版业大概是首例。

    “大家小书”编委会成员、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很满意自己为这套书撰写的总序。他认为,“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的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擅长补习,效果未必很好”。袁行霈说,“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

    据了解,2002年开始出版至今,“大家小书”系列已经出版了200种图书,有的引导文学欣赏,如袁行霈先生的《好诗不厌百回读》;有的介绍入门路径,如叶圣陶先生的《写作常谈》;有的传道授业解惑,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的是学科概述,如张慰慈先生的《政治学大纲》;有的是文化历史扫描,如程应镠先生的《国学讲演录》;有的贯通科学与人文,如竺可桢先生的《天道与人文》。

    “大家小书”也深受读者欢迎,2020年,我国有196万种书没有卖出1000册,但“大家小书”中没有一种书的销量低于1000,年销量最高的达到七八万册。2015年,“大家小书”全品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书目”,曾连续三年获誉“中国好书”。

    在大家小书百种纪念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说:“我就看着这些小书十本十本地摆在我的书桌上,我差不多每一本都浏览。这些看起来薄薄的小书,读者从中获得的东西却很丰厚。”

    编者之守:希望把知识殿堂变为文化日常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学术编辑部主任王忠波拿起了他编辑的一本《新建筑与流派》,讲得“如痴如醉”:“童寯和梁思成只差一两岁,当时他们都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在王忠波说了二十分钟童寯的故事后,记者打断了他:“可是,很多人并不像了解梁思成那样了解童寯,他为何进入‘大家’行列?”

    事实上,童寯的《新建筑与流派》是中国近代最初针对西方现代建筑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之一,该书1977年首次出版,曾是许多建筑学人的启蒙读物。但童寯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低调学者,很少走进大众视野。

    “童寯‘藏’太深了。”王忠波说,我做这本书的时候,公众几乎不知道童寯,只是建筑学界知道他,但当这本书出来后,建筑学界已经开始深入地讨论童寯了。“大家小书”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拾遗,图书编辑的工作是一个发现的工作,把像童寯这样的人从专业领域“打捞”出来,推到公众面前。

    知名的如王国维、冯友兰、顾颉刚等,少为人知的如童寯、常任侠等,在文字中,王忠波看到了前辈学人远去的背影,他希望让大家知道,这些小书可以出现,能够流传,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批人,他们曾为启蒙奔走,曾为公众写作。

    “‘大家小书’的传统不能丢,就是我们做文化普及的传统不能丢。”“大家小书”总策划高立志认为,当下必须有人来做文化普及的工作。

    高立志认为,现在出大全集的风气似乎淡了,但极简风劲吹,我们怎么可能奢望半小时读懂中国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史呢?希望读者相信大家、大专家写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些体量较小的可靠的小书,大家小书的初衷便是解决读者拣选之难,读多了这些书,可以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脉有个大致概念。书系遴选书目的标准是选一些真正的专家认可的书,然后请专家写导读,引导读者读书。高立志说:“但我们现在也碰到了当代的‘大家小书’遴选难的问题,因为当代的学者写小书的越来越少。”

    近20年出版了200册图书,这并不是一个很快的速度,编辑团队拿出了十足的“工匠精神”打磨这些精品,一点点文字细节都能展开一场讨论。王忠波说:“我曾经也有7天出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但是我不选择。大家小书是有价值观的。”

    “大家写小书”的传统不会丢,高立志说,出版界有一批具有同样文化追求、文化定力的同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等,都是为当代人遴选的经典。其实,只有作者、编辑、读者进行良性互动,才能进入写好书、出好书、读好书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全民阅读好书的氛围。

    “读书就是一颗种子,通过普及思想文化,慢慢地把殿堂变为日常。”王忠波说,“这是我们做编辑工作的意义。”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15版)

[ 责编:高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