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悦读频道> 悦读会 > 正文

一粒追梦的种子

来源:光明网2022-04-23 10:09

——记山东省沂水县黄山铺镇乡村教师刘敦杰

  作者:赵焕祥 刘建青

  一粒普通的种子,生在穷乡僻壤间,如尘埃一样渺小。

  即使渺小又普通,这粒种子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哪怕只有一场风,也要努力飞翔,然后深深扎根于故乡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位名叫刘敦杰的乡村教师,就如同这粒追梦的种子,平凡又伟大。他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桃子满天下;他身患沉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之为沂蒙山的保尔·柯察金。

一粒追梦的种子

  夜深人静时候,每当我阅读刘敦杰新近出版的一部作品《杏坛撷英》时,总会感慨万千,心生敬意。

  《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这本作品文集,全书30余万字,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他患病之后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个人用一只手,在键盘上使用“一指禅”,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出数十万字的作品。更难以想象的是,这其中很多作品,是他拄着手杖,一瘸一拐地实地考察,一家家、一位位地实地采访,回来后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敲击出来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的支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的执着,怎么能不让人感慨动容,怎么能不让人由衷钦佩!

  全书共收录文章近50篇,分五个章节,文体从记叙体到散文体,有报告文学,有景物游记,有家族考证,有民情故事……内容涉及红色记忆、革命人物、行业精英、乡野村夫,还有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的描述,更有记述作者所想所感、所思所悟的随笔。

  文章写作时间跨越数十年,是作者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阶段的作品。文章风格或中规中矩,或戏谑幽默,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读来不禁令人共情动容,掩卷顿觉收获颇丰,如晤好友,如品甘醴,欣喜频仍,回味悠长。

  刘敦杰老师是一位在基层教学一线逐步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回想成长的过程,他总是对单位、对组织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在他的作品中,每每流诸于文字,溢于言表。

  他的家乡——大匡庄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村里还存有当年的红色遗址,流传着大量的红色革命故事。他生于兹长于兹,听着革命故事长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他观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加工作后,更是处处留心革命圣迹,时时留意红色故事。对红色圣迹的尊崇,对革命人物的崇敬,自然而然多见诸笔端。《再访“华干”寻踪情》《“南干校”不会忘记》……“峥嵘岁月忆倥偬”章节里的这八篇文章,用写实的手法,不仅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记述了革命人物珍贵的事迹,可谓是豪情激荡,字字珠玑。

  历史真实不会长久地等待,它会在某个节点上开始消逝,不仅是历史是遗憾,更是后世的悲哀。刘敦杰老师就是怀着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掌握了详实的一手资料,记录、整理、理顺、撰写,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为我们复刻出那一桩桩往事,使这些珍贵的过往,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为此,他被县委党史史志中心特聘为顾问,为当地革命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中国人都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刘敦杰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或许是受国人骨子里那种认祖寻根情结的影响,工作之余,他对地方家谱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从家谱文化角度进行学习研究,而且身体力行,为许多家族的传承脉络进行考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明确、知晓了自己“从哪里来”。

  “这山这水这方人”章节里收录九篇文章,《刘敦仁,勇立潮头唱大风》《他,还是一个兵》……从家族英模人物着手,通过对家族中人物事迹的采访,用知情当事人的回忆讲述,刻画出英模的形象,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不但让英模人物的事迹更加完整地留存于本家族的族谱,而且为社会正导向正能量的传达,增添了更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榜样内容。

  《百年寻根终圆梦》《大山崮里访宗亲》……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运用专业的术语,采用专业的体例,对各个家族的起源、流徙、繁衍、生息等进行描绘。在大量的实地考证和文字考据下,对该家族一段时期的情况进行说明,是对该家族脉络的明晰理顺,也是对整个家族史的充实完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家谱学是旁支侧学的非主流,但中国人血脉里千百年来流淌的家国情怀,却总是挥之不去、久之弥醇。家安、民富、国强,家庭幸福,家族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宁,国家就会更加富强。从这个角度来讲,刘敦杰老师的这些所做所行,也算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了。

  或许,这份支撑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走下去,坚定前行的力量,就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大地的深情依恋和对文学的真挚热爱。正是源自于这份依恋和热爱,长久以来,他就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所到过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记录下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文故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情真意切,无不感人肺腑。

  在“我寄情思予明月”章节中,收录了作者21篇文章,有六篇游记、七篇散文、八篇故事,是本书中文章最多的章节。

  在游记中不仅有《戊戌孟夏沿海行》《金秋寻胜江南行》等歌颂异地风景名胜的文章,也有《蒙山行散记》《圣水坊散记》等描写家乡名山古迹的文章。读这些文章,便会跟随作者的脚步,亦步亦趋,移步换景,将这些美景一一尽收眼底,在脑海中再现出来。

  《妈妈的生日》《人到中年的沉思》等七篇散文,有作者儿时的回忆,有对亲人、对往事的思念,还有作者内心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白,读之无不让人动容。《酒癫大爷》《憨二叔“刘邓”》以及玩伴“杨老三”系列,则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一个个俚俗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将一位位市井乡邻,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读来总能让人忍俊不禁、会心莞尔。

  刘敦杰老师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天,就没有离开过学校,一直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沂蒙山区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正因如此,他就把基层教育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把在基层教书育人当作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他离不开脚下的故土,离不开深爱的乡村,更离不开三尺讲台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在从教近四十年的历程中,他以一名乡村教师独特的视角,充分利用身在此山中的优势,记录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载了一位位普通平凡,却无比光辉伟大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在“我们都是追梦人”“杏坛耘耕满园春”两个章节中,大量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十余位教育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一一呈现给读者。这里面有《他,从大山走来》中的张在军,有《讲台红烛耀沂蒙》中的张照升,有《登岳一飞鹤冲天》中的刘敬权,也有《大爱传承暖人间》中的许文明,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李长攸……这些在当地教育系统,乃至全市、全省、全国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教育工作者,有一些至今仍然奋斗在育人校园,也有一些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更有一些虽然业已退休,安享晚年,但仍旧心念学生、心系教育。他们都是在教育教学这片天地中,正在或曾经用自己的心血,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将自己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是红烛,他们是明灯,照亮莘莘学子求知求学的道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让共和国的教育殿堂,更加熠熠生辉。

  刘敦杰老师曾经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从教之路,从一名乡村学科教师到班主任,到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优秀共产党员,工作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也正因如此,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更加忘我的教学,来报答党和人民,来反哺脚下这片深恋着的故土。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常常让他夜不能寐,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终于将他击倒,让他突患脑出血,一躺就是数月。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魂牵梦萦的校园,仍然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心里装着自己深爱的事业,装着自己割舍不下的讲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终生奉献教育的坚强信念,尽管病魔一时将他击倒在地,却没有击垮他的精神,他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虽然在信念的支撑下,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但是肢体失调,无法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远离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困难如磐,又日复一日地开始了对他的轮番攻击。是沉沦还是奋发,是停滞还是前行,尽管知道前面的路充满着艰辛困苦,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然而痛苦而漫长的康复期,又成了一座横亘在他面前几乎不可逾越的大山。

  那段日子,他一遍遍读着保尔柯察金,读着朱彦夫,读着张海迪……这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奉献的英模们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从他们身上,他汲取到了无尽的营养和前行的动力,从他们身上,他找到了奋发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保尔柯察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朱彦夫失去四肢左眼失明,张海迪无法站立轮椅为伴……和他们相比,自己还是幸运的,最起码,自己还拥有健全的身体和敏捷的大脑。

  心态调整了,目标找到了,他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县党史研究中心的领导来了,残联领导来了,学校领导来了,学校同事来了,他教的学生来了,家乡亲人来了……一位位好友知己,一位位至交亲朋,一次次来到他病房里,一次次来到他病榻前,看望他、鼓励他。正如方圆在序言中写道:“敦杰,兄弟们都等着与你登山远眺,采菊东篱。”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亲情、友情所带来的关心鼓励,所承载的厚望希冀,使他更加坚信,信念能够战胜一切,一定能够早日康复。他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勇敢地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和考验。

  妻子王焕香,这位朴实而勤劳的女性,几十年风风雨雨,陪在他身边,从青春少女走到人到中年,从满头秀发走到发间银丝,和他一起经历过民办教师的清苦,和他一同体会着为人师表的酸甜。在他患病后,不离不弃,没日没夜地守候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呵护他,帮着他早日康复。

  在康复的日子里,因为“剪不断的文学情”,他没有抛下自己深深热爱着的文学创作。他又拿起了笔,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自己文学创作的高产期,这也成为了他一段时期里的精神支柱。“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正因如此,重新站起来的他,又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凤鸣沂水》。

  刘敦杰老师,正如家乡的萋萋菜,或者其他一粒追梦的种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不仅从病床上站立了起来,用生花妙笔,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婉拒组织上让他长期休养的建议,重新走上了三尺讲台。“我虽然现在躯体不方便,但我大脑还没坏,我还能讲,还能说,一样能从事教学工作。”在他一再坚持和要求下,单位又让他重新回到了教学一线。

  看哪,风来了,一粒追梦的种子在飞翔……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五一”假期文旅热

  • 京广铁路整修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